培育未来产业,青岛发力八大细分赛道
到2027年,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网络、孵化培育链条、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重点企业和领军人才
太赫兹、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前沿技术不再是想象中的未来图景,而是正在走进现实。
日前,《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为发展未来产业绘制了一幅清晰“路线图”。
具体来说,青岛将优先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引育成长、场景应用牵引、产业生态营造等措施,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力打造创新引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青岛企业制造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
抢占未来竞争先机
未来产业为何如此重要?从定义上来看,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它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前瞻性谋划布局方能抢占先机。
有专家作过一个比喻:产业可以分为三个梯队,金字塔的底座是传统产业,是经济的基本盘;中间层是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塔尖是未来产业,处于播种期的“孵化”阶段。
在青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是主攻重点产业方向之一。
按照《方案》,青岛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27年,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网络、孵化培育链条、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重点企业和领军人才。围绕未来产业谋划布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10家左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共性通用技术等50项左右,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力。集聚30家左右专精特新、瞪羚、隐形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引育一批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产业形成技术研发优势,打造30个左右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和20个左右标志性创新产品。加快打造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规划建设4个左右未来产业专业园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探索先行。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产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形成不同的未来产业。换言之,一项前沿技术可能在研发或商业化的早期就夭折,可能因为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而被替代,只有少部分能穿越“死亡谷”,最终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因此,青岛并不拘泥于前期规划,提出把握未来产业技术研发趋势,跟踪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态势,常态化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敏锐捕捉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发动向,动态调整未来产业细分赛道,部署体现最新科技成果、技术跨界融合的重大专项,适时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因地制宜选择赛道
发展未来产业不能赶时髦、一拥而上,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赛道。从青岛确定的八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来看,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凸显出“超车”“领跑”特征。
最典型的是位列八大赛道之首的太赫兹,20多年前还是高校的“冷门课题”,如今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青岛企业“抢跑”应用场景,已然让人感到“未来已来”。其中,青源峰达推出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系统、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等多款核心产品,开辟无损检测、生物医学、公共安全、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应用,成长为国内产业化进展最快的太赫兹领军企业。
再比如,海洋电子信息和深海开发都是基于青岛长期以来的海洋产业优势——在科研方面,培育了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一大批涉海科研机构;在人才方面,拥有的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在产业方面,打造北海造船、海油工程等骨干企业。能够在万米深渊观测的水下滑翔机、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全球首艘大型养殖工船等“大国重器”都出自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