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多处便民摊位以“惠商、便民、秩序”多赢为切入点,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有效管理
“邻舍集”如何让城市更具“烟火气”
先行先试 有序推进
推动“试点”
●自去年9月份以来,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同长江路街道、珠海街道先后在大旭山路、新华路等路段选取了8处闲置场地,陆续设立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
●在试点探索成熟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设置了20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满足300余名商贩规范经营,惠及更多周边居民
制定“规则”
●今年4月份,城阳区发布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聚焦特色商业街区经营业户广告招牌、商业宣传和外摆经营需求等9类宣传经营情形,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强化主动服务,进一步激发街区商业活力
●城阳区制发了《城阳区便民市场申报流程》,指导街道因地制宜利用小广场、边角地、空闲地等设置农副产品销售点、早夜市、潮汐摊位,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最近,不少市民发现,一些便民摊位悄然出现在身边,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商户也“收获颇丰”。
地摊经济是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更是城市“烟火气”的直接体现,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有效管理,确保“烟火气”与“秩序感”并存?青岛不少地方因地制宜,灵活通过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等方式,力图寻求二者之间“更优解”。
“小地摊”,给供需双方带来“大方便”
最近几个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旭山路、新华路等道路上的“邻舍集”农产品自产自销潮汐惠农便民摊点投入试运行。当地农户在规划好的位置摆摊售卖自家的瓜果蔬菜,很多居民前来光顾,现场一派热闹景象。
西海岸新区一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
如何既让居民在“家门口”买到新鲜蔬菜瓜果,又让农户们安心合法地摆摊,还不给环境秩序“添堵”?为解决这一难题,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联合相关街道商讨,决定开展惠农便民摊点试点工作。
自去年9月份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同长江路街道、珠海街道先后在大旭山路、新华路等路段选取了8处闲置场地,陆续设立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容纳130余个摊位。在集市现场,“一人一摊”十分热闹,有的卖瓜果,有的卖蔬菜,居民驻足谈价选购,执法队员时刻叮嘱摊主自觉遵守秩序,文明规范经营。这些摊位的设置满足了农产品销售和市民消费的“双向需求”,有效疏导、规范了农产品占道经营问题,让城市“烟火气”充满“文明风”。
据介绍,“邻舍集”的名字来自西海岸新区的一句当地方言“邻舍己”,形容邻居之间互相亲近、互相包容,也寄予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者、农产品摊贩、周边居民如同邻居一般相亲相爱的美好期待。“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的设置坚持“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公平普惠、惠农便民”的原则,明确设置范围、时间范围、准入范围和场地要求。
在试点探索成熟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设置了20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满足300余名商贩规范经营,惠及更多周边居民。
相同的场景也出现在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的潮汐摊点上。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周边居民有购物需求,自发到清晖路摆摊的摊贩人数众多,这也造成了位于清晖路上的水清花都小区出入口经常拥堵。为了让买卖双方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社区和综合执法部门将摊位引导到社区的一处空闲小广场上,建立了潮汐摊位,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9点,商户可以在这里出摊,既解决了堵路问题,又方便了周边居民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商户们自发担任起轮流管理员,督促大家共同打扫好卫生,在撤摊后还一片洁净于居民。
创新举措,为地摊经济“开绿灯”
政策是地摊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了充分激活城市活力,上海、杭州等不少城市都先行试水,纷纷出台相关措施,为地摊经济“开绿灯”。
2023年,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从过去对地摊的严格管控,转向科学引导与规范管理,旨在平衡市容环境与城市“烟火气”,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有益补充。杭州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地摊经济松绑,将群众诉求、商贩生计和城市管理融为一体,联动多方主体,引导流动摊贩入点经营,打造出多个特色夜市,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热门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