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迎来转场运营四周年。这座“海星”造型的全国最新一批投用、省内唯一运营的4F级国际机场,从2021年“一夜转场”的历史性时刻起,便开启了青岛航空运输业的新纪元。202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60万人次;2022年旅客吞吐量972万人次;2023年旅客吞吐量2142万人次;2024年旅客吞吐量2618万人次……为给“十五五”顺利开局打牢坚实基础,2025年,青岛机场集团确定了“市场牵引、创新赋能、服务提质、保障增效、运行安全”工作目标和“八化四环节”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果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青岛机场”)完成航班起降9.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260万人次,涌动着澎湃的活力。 重枢纽能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 8月8日上午,随着一架首都航空的JD496航班平稳落地青岛机场,从俄罗斯空运而来的11吨帝王蟹正式抵青,正式开箱的那一刻,每只帝王蟹还活蹦乱跳,这是青岛机场特色货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表现。相较于常规进口的冰鲜三文鱼等海产品,帝王蟹的运输保障堪称“海鲜界的精细活儿”——作为典型的鲜活海产珍品,其生存对温度、湿度、氧气含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极易导致肉质变质、活力下降。保障过程要求高效卸机、转运,压缩作业时间,以保证“黄金保鲜期”。这种“海鲜界的精细活儿”对青岛机场来说都已经成了常规操作。青岛机场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国际货运部工作人员介绍,近期,青岛机场圆满完成三批共26吨国际进口冰鲜帝王蟹的保障任务。2025年8月,青岛机场迎来俄罗斯帝王蟹入境高峰期,每周通过首都航空JD496航班运抵的帝王蟹达11吨,全年预计突破300吨,较2024年增长46%。依托进境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水果等5大口岸功能,青岛机场建立“优先审单+预约查验”机制,实现鲜活货物“即到即查即放”,最快40分钟交付,2024年保障生鲜货物超1.5万吨。 四年间,青岛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今年3月19日,648公斤云南鲜花搭载山东航空SC4613航班从青岛飞往韩国,这是山东省首例启用智能卡口系统完成的“国际空侧入货直转”业务,标志着该项业务在青岛空港口岸实现常态化运营。该模式打通空侧直转信息壁垒,较传统作业简化了陆侧周转作业,大幅提升了空运货直转物作业时效。作为山东省口岸功能最齐全的机场,在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引领下,青岛机场持续构建“日韩为主,通达洲际、服务上合”的航运网络,打造北方进口生鲜转运中心、北方特货转运中心和北方国际(12.050, 0.35, 2.99%)转运中心,锚定建设山东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目标,积极开展提升航空货运中转能力试点申报工作。 四年间,青岛机场航线网络不断优化完善。2025年7月17日,青岛往返静冈国际航线首航,山东省青岛市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除上海以外第二个通航静冈的城市。至此,青岛机场日韩航线网络已覆盖首尔、釜山、清州、济州、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静冈等9个城市。日均往返航班达55架次,平均每半小时一班飞往日韩,密度位居全国前列。上半年,青岛机场日韩旅客量达111万人次,同比增长24%。“日韩门户”功能持续放大,日韩航班量和客运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 四年间,青岛机场实现了客运业务稳步增长。2021年转场初期,青岛机场日均航班仅330架次;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513架次,2025年暑运期间更是突破600架次大关。旅客吞吐量从2021年的1603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2618万人次,年均增幅达22%。上半年完成航班起降9.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26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客运量同比增长23%,达156万人次。 暑运高峰成为检验机场承载能力的试金石。2025年暑运期间,青岛机场预计执行航班起降3.78万架次,预计保障进出港旅客557万人次,日均客流量9万人次。青岛机场航空市场营销委员会规划发展专员介绍,为满足旅客暑期出行需求,青岛机场联合10余家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入,在142条航线的基础上,新开、加密38条航线,每周计划新增出港航班245班次,更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智慧创新:科技赋能的“最强大脑” 从流亭到胶东,青岛机场运行调度系统实现了质的飞跃。近日,青岛机场目视进近管制运行方案和飞行方案获批,正式开启目视进近常态化运行新模式,成为华东地区首批实施目视进近常态化运行的机场。青岛机场自主研发的运行调度指挥系统,整合物联网平台、安防监控平台等30余个外部系统,数字化能力值(DCI)达99.94%,位居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前列。通过目视进近、非全跑道起飞等模式常态化运行,平行仪表进近运行模式试运行,2025年上半年航班放行正常率、起飞正常率双双位居华东地区首位。 “目视进近、非全跑道起飞等模式实现常态化运行,平行仪表进近运行模式2025年5月15日获批,进入试运行阶段。截至6月30日,青岛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92.19%,排名千万级以上机场第3名;航班放行正常率95.21%,排名千万级以上机场第4名;航班靠桥率为99.21%。”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运行控制室负责人介绍,航班精准入位系统通过综合分析航班落地跑道、历史滑行路线等数据,构建时间预测算法模型,平均缩短保障作业人员等待时间约6分钟。离港航班推出排序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叠加智能算法,使航班推出排序决策提速45%,航空器在跑道端头的待飞时间平均缩短30%,减少航空器剐蹭风险约80%。 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全国领先。在机场的综合交通中心,实时信息的大屏非常醒目,定制客运、地铁、出租、网约车、长途车的实时信息一目了然。在网约车打车口,2025年6月推出的“智能派位+双区分流”网约车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派位系统自动分配车位,乘客通过大屏幕就可精准乘车。青岛机场公共交通管理部质量管理科运行监管员介绍,青岛机场网约车上车区域,推出“智能派位+双区分流”网约车服务模式,即旅客通过手机App预约车辆后,网约车接单离开蓄车场时,智能派位系统将自动为旅客分配专属车位,并借助现场电子屏实时引导,进一步压缩旅客候车时间,网约车新派位系统较传统模式运行效率提升约63%左右。 空铁联运创新“青岛样板”。青岛机场依托规划设计优势,持续推动“全通型 立体化 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深化“飞机+”联程客运模式应用,稳步提升旅客出行的便捷性和灵活性。2025年春运期间,青岛机场相继启用胶州北站、青岛北站空铁联运城市航站楼,加上此前的日照、临沂站,形成覆盖四地的城市航站楼网络。济青高铁青岛机场站每日开行30列,通行时间最短仅10分钟,实现“坐着高铁赶飞机”的便捷体验。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青岛机场在业内率先提出“创新型”机场理念,建立11个科技创新平台,获市级及以上科创奖项42个、知识产权34项。2025年4月,“基于雷达自动控制红绿灯系统的飞行区车辆安全穿越滑行道保障项目”等4个案例荣获CAPSE民航创新奖。7月29日,与舜泰汽车联合研发的雷达自动探驱多功能车和多功能自动割草机发布,无人驾驶雷达自动探驱多功能车,是一款可解决机场鸟情防范、无人机扰航、异常入侵及围界设施遭破坏等多种异常情况的机场多用途专业保障车辆,无人驾驶多功能自动割草机,是集精准割草、收草、打药、云端管控于一体的新型机场智能作业装备。这些成果的顺利落地,不仅有效检验了青岛机场无人驾驶智慧化研究成果,标志着青岛机场飞行区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建设再上新台阶,更是首次填补了民航业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民航业增强机坪运行安全技防水平、提升地面保障协同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撑。 无人化技术深度应用。在青岛机场的W13转盘处,一台全向叉取智能机器人(19.170, 0.28, 1.48%)正在高效转运行李,“这套设备是我们在全球民航系统转运行李业务投用的首台全向叉取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通过先进的视觉识别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高效精准的行李的叉取与搬运,其转运效率达到了每小时180件,大幅提升了行李的处理效率,减少了旅客的等待时间,提升了机场的服务的质量。”中国航信资本运营与创新业务部智能创新副总监介绍。 类似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A-CDM系统提前发布预减客信息,将减客导致的航班延误减少80%;行李追踪系统通过RFID技术实现行李全流程可视化,缩小查询范围……近年来,青岛机场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更高位置,聚焦无人驾驶等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为机场转型高质量发展提速赋能。联合中机检测,合作建成全国首个民航无人驾驶检测基地,构筑无人驾驶民航检测新高地。制定一连串先进规范的“新标准”。牵头制定民航团体标准《民用机场飞行区车辆运行智能管控体系建设指南》《民用机场飞行区无人驾驶应用导则》《民用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相关标准的空白,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蓝本。青岛机场取得一大批业内领先的“新成果”。“智慧机场无人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成功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成为2024年青岛市唯一获评的市直国企科研项目,并荣获第四届上合组织国家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被《人民日报》评价为全球智慧交通建设领域的“中国方案”。 服务品质:人文关怀的温度提升 服务流程持续优化。“2025年转场四周年之际,青岛机场推出系列服务提升举措,比如我们焕新升级了登机牌样式,特别突出了登机口、登机时间、座位号等关键信息,字体更清晰、布局更直观。这对首次乘机的旅客和老年旅客来说非常实用,能让大家一眼看清重要信息,减少找路、赶时间的困扰,让出行更安心。”青岛机场服务管理部质量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青岛机场携手基地航司,将国内航班值机截载时间再次压缩5分钟,缩短至35分钟。这意味着旅客有更充裕的时间办理手续,不用再为赶时间慌慌张张,出行更从容。此外,重点打造了多条精品快线,专门为无托运行李的旅客提供便利。比如南方航空(5.730, 0.01, 0.17%)的“青广快线”、山东航空的“青渝快线”“青蓉快线”“青厦快线”,还有东方航空的“青沪快线”,这些航线的旅客只要在航班计划起飞前15分钟完成安检并抵达登机口,就能顺利乘机,真正实现“随到随走”。还将国内中转衔接时间再压缩10分钟,实现80分钟迅捷转机。也就是说,旅客不用在机场长时间等待,中转过程更高效,能更快衔接下一段行程,轻松连接全国多地。 特殊服务彰显人文关怀。2025年上半年,青岛机场“飞诉快办’平台受理旅客诉求近13万次,满意度达96%。青岛机场地面服务部国内服务室工作人员介绍,青岛机场持续聚焦特需旅客群体,通过粘贴首乘、孕妇等爱心贴纸、设定节点式引导等方式,为首乘、老弱病残孕等特需旅客提供帮扶、指引服务;为申请办理特服手续的特殊旅客提供一站式值机、专人引导、免费电瓶车、优先安检、优先登机等全流程引导服务;同时,为办理时间紧张的出发旅客提供快速值机、优先安检、顺畅登机的全链条志愿服务。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内中转休息区、境外来宾综合服务中心相继启用,过夜旅客休息区改造提升,新增60个点位商铺,涉及49个品牌。航站楼内增设40处志愿服务点,“绿马甲”引导员聚焦安检前“关键100米”,为特殊旅客提供“点对点”交接。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服务环境持续优化,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 转场四年,青岛机场品牌建设成果丰硕。青岛机场蝉联千万级以上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CAPSE最佳机场奖”,荣获“CAPSE2023年度创新先锋奖”等20余个奖项。“青易飞”服务品牌体系不断丰富,推出“青易飞日韩”品牌礼遇,联合40家机场提供“一次值机、行李直挂”服务,2024年中转旅客量突破255万人次,同比增长80%。 战略价值:国家战略的“青岛支点”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胶东机场作为山东省首座4F级机场,有力促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通过“双枢纽”共建战略,与武汉、长沙等16家机场签署合作协议,打造“青快线”品牌体系,覆盖“青深”“青沈”“青渝”等8条国内骨干航线及首尔快线。2024年,“双枢纽”合作拉动国内旅客量实现20%的增长。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青岛机场构建起“全通型、立体化、零换乘”的综合交通中心,地铁8号线年服务600万乘客,早晚直达列车节省旅客2万小时出行时间。定制客运服务覆盖市南、市北全域及部分区域,运营时间延长至凌晨2:00,满足旅客个性化出行需求。集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集疏运体系,使机场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突出。作为面向日韩的国际枢纽门户,胶东机场积极服务中日韩(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建设,2024年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旅客量达267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96%。 上合示范区联动发展。青岛机场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航空枢纽功能,2024年助力青岛成功跻身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行量首次突破千列大关。通过“空铁联运”“陆转空”等货运通道,实现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物流高效畅通,为上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航空支撑。 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落地,离不开“红色引擎”的持续释放。以“近悦远来·翼展星途”党建总品牌为引领,青岛机场不断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深度赋能转型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升级“双三基+集中小部队”2.0版本,有关成果获评市国资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中企改革发展研究会“第六届国企党建创新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进科室班组前沿阵地建设,10个先进集体(个人)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民航蓝天奖章等荣誉称号,以旅客服务、驱鸟等为主题的宣讲节目,获评交通系统宣讲比赛“全国百强故事”;增强干部职工归属感与幸福感,扎实做好职工衣食住行生活保障、一线岗位极端高温作业实际困难、优化完善医疗保健保障体系等员工关爱工作。 站在转场四周年的新起点,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持续深化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为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欢迎光临 小扑网 (http://www.qingdaomop.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