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扑网

标题: 青岛海洋文旅“蓝色动能”奔涌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城事    时间: 12 小时前
标题: 青岛海洋文旅“蓝色动能”奔涌

持续推动海洋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洋文旅产业迸发创新活力

青岛海洋文旅“蓝色动能”奔涌

9月初,乘“好客山东·半岛1号”前往斋堂岛,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随着船尾犁开的浪花悄然开启。遥望琅琊台,往昔东海大港的繁华盛景,仿佛应着海水拍打船舷的节奏传来历史的回声——这里不仅是令人神往的千年名胜,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港口之首的琅琊古港所在地。曾经,无数商船从这里扬帆起航,载着中华文明远播四海;如今,海岛游未来可期,成为青岛海洋文旅版图中极具潜力的一笔。

当历史的浪花与当下的潮涌相遇,深沉而悠远的海洋文明,始终激荡着青岛文旅发展的澎湃活力。青岛海洋文旅的“蓝色动能”之所以奔涌不息,其核心动力正源于青岛对海洋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青岛持续推动海洋元素融入城市旅游、休闲、娱乐展演,文化创意等领域,一批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海洋文旅场景加快涌现,海洋文旅产业不断书写“诗与远方”的新精彩。


活化海洋文化遗产与精神

连日来,随着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琅琊港的百舸争流拉开了秋季“海鲜盛宴”的序幕。肥美的海鲜重回餐桌,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大快朵颐,还可以登临琅琊台,在千年名胜之间感受“始皇东巡、徐福东渡”的浩荡历史,体验一场味蕾与精神的双重盛宴。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让这里愈发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海洋文旅目的地。

胶州湾北岸,另一处海丝遗珠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昔日海丝贸易北方枢纽板桥镇的所在地,如今已是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备受关注的“丝路千古情”大型演艺项目将呈现山海为卷、丝路作歌的盛景,计划2026年暑期整体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不仅将为青岛带来海洋文化的全新体验场景,更将搭建起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商旅人文交流的新平台。

从古老港口的文明对话,到现代示范区的国际视野,青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步履不停。这座城市并未止步于对往昔辉煌的追忆,而是致力于让海洋文明基因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面朝大海,文脉悠长。小鱼山名人故居群静立海滨,闻一多、沈从文等文化巨匠曾在此寓居创作。他们临窗观海、凭栏听涛,将动人的山海化作笔下的细腻篇章,铸就了青岛独特的海洋人文气质。如今,这些老建筑变身为开放的文化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味海洋与文学交融的浪漫情怀,感受这座城市被海浪浸润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擦亮“博物馆之城”城市名片,海洋文化主题博物馆和涉海洋文化博物馆是青岛博物馆中数量最多的类型,青岛将持续促进海洋文化主题展馆与其他类型文化场馆交流互通与合作,推动海洋文化进一步传播推广。

节庆为媒,非遗焕新。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田横祭海节、琅琊祭海节、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城阳东夷渔祖郎君庙会等海洋民俗节庆,徐福传说、崂山民间故事、胡峄阳传说等涉海民间故事传说,贝雕、螺钿、石雕、木刻等工艺品和金钩海米、王哥庄海蜇、石花菜凉粉等传统海洋美食产品,共同串联起青岛海洋文化的鲜活脉络。通过将散落的海洋文化碎片精心串联成线、编织成面,它们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石,融入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脉络,既让历史的回响清晰可闻,更让当代的海洋故事充满活力,持续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深厚底蕴与创新动能。

“对于青岛海洋文旅发展而言,活化海洋文化遗产与精神至关重要。”在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绍勋看来,关键在于找到连通陆地和海上的文化脉络,优先开发与陆地具有相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海上旅游资源,以历史遗存、特色建筑、风俗节庆等为支点,将游客从陆地吸引到海上,推进海陆联动发展。

跨越7000年时光长河,自即墨北阡遗址燃起的古老渔火,俨然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不灭的星火。依托文化“两创”的力量,青岛海洋文明的火种生生不息,为海洋文旅的创新发展照亮前路。


(,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