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扑网

标题: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势” 青岛加速迈向“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城事    时间: 4 天前
标题: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势” 青岛加速迈向“未来”

拓局:推动“生态成势”

在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领域,一幅“未来场景”已经徐徐展开: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空天技术应用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鳞次栉比,为产业创新澎湃着汹涌的源头动能;同时,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领军企业,已然推动卫星系统、空天动力及飞行器相关研究产业化。

通过提前布局,青岛贯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正以现有的航空航天、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等相关产业为支撑,加速迈向“未来”。

这幅图景不是“个例”。这是青岛未来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势”的真实写照。

在全球科技与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未来产业已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赛道。正如信息技术之于硅谷、智能制造之于深圳、互联网产业之于杭州,每个科技创新高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未来产业的培育之道。未来产业不仅代表着技术进步的前沿方向,更是一个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青岛,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海滨之城,正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与敏锐的战略眼光,全力布局未来产业。通过顶层设计谋篇、关键技术攻关,青岛的未来产业逐步进入关键的“拓局”阶段:在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8个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力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场景“开门纳新”

纵观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地区,其成功往往源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系统性布局。北京瞄准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率先卡位前沿赛道;合肥聚焦量子科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深圳则依托市场优势,推动未来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种种实践表明,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也要有务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换句话说,未来产业的生命力,终究要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检验。

在城阳区,一个按照“数用分离,智能驱动”思路搭建的“数智低空大脑”低空运行服务管理平台正加速建成。该平台由星图智慧牵头建设,可统筹调用超300颗卫星数据,实现低空飞行服务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的愿景。

在青岛,星图智慧正推动“低空+”创新,以数字化重构生产要素流动方式。无论是构建“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三级低空配送网络,通过无人机转运检验样本,极大缩短运转时间;还是布局跨海低空航线,降低货物配送成本的同时,将运送时效从“以日计”缩短到“以小时计”……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中,星图智慧正为产品寻找规模化验证舞台,加速技术向产业价值转化。

推动未来产业照进现实,青岛深谙“场景即市场”的逻辑,不搞技术“空转”,而是主动开放政务与行业场景,为未来技术提供“试验田”。让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类脑智能等赛道的创新成果,在港口、牧场、医院等场景中落地生根,青岛正实现“以场景促技术迭代,以应用带产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海洋领域,青岛面向未来产业“开门纳新”的场景,带着鲜明的“蓝色基因”。在青岛港,轮驳船拖拽大型货轮早已实现离岸20海里仍然保持信号“满格”、实时回传各类监测数据。轮驳船5G机舱远程监测系统的投入使用,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港口运营逻辑的重构,不仅解决了传统港口运维“人工巡检效率低、故障预警滞后”的痛点,也让“智慧港口”从口号变成可量化的效益。

对于以颠覆性为“本色”的未来产业而言,其产业化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本身,更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因此,青岛的场景开放,本质上是一场“需求牵引创新”的实践。

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针对不同赛道的技术特性,匹配最适合的应用场景:用海洋电子信息为港口、牧场赋能,推动工业检测、医疗检查进入“太赫兹时代”,让类脑智能与康复、养老领域“双向奔赴”……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场景布局,既避免了技术与市场脱节,更让未来产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了口碑与数据,为后续规模化扩张打下基础。

链条加速串联

未来产业的竞争,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生态的“集群较量”。在这个进程中,青岛极力避免“同质化布局”,而是根据各个区域的禀赋差异,以“区域+赛道”的精准匹配,让未来产业不同的赛道在适宜的片区扎根、集聚,力图实现“资源集约、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的发展局面。

在深海开发这一“挺进深蓝”的进程中,西海岸新区与蓝谷形成了显著的双轮驱动态势。蓝谷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科研平台优势,聚焦深海生物研究、海洋大数据等方向,打造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三大平台”,促进深海业务活动与深海资源保存、利用进一步融合发展;同时,加快构建基于“深海一号”科考船的“三龙”装备作业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深海精细化综合调查能力。

将视线沿着海岸线投向西海岸新区,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在这里完工交付,让我们看到了西海岸新区面向深海开发,在锻造关键核心设备方面的实力。“海葵一号”这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助力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展示着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等“大国重器”诞生地的实力。

不同区域之间的长板各异,协同发展可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内耗”,让青岛在深海开发赛道加快打造“勘探—开采—利用”的全链条优势。

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青岛的布局则展现了从创新链牵引到产业链覆盖的纵深思考。科研基础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该领域,青岛有高校、院所、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40余家。通过这些平台产成果、育人才、促转化,青岛在产业端建立起覆盖“感、传、存、算、用”等多个环节的链条,实现了海洋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科技企业的串联。

青岛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基于区域禀赋的“精准卡位”与产业链协同。当海洋电子信息在崂山区蓬勃起势、深海装备从西海岸新区加速驶向全球、深海科研成果自蓝谷喷涌而出、半导体材料在城阳串点成面……细数未来产业的布局,不难看出,青岛既要发挥各区市的比较优势,又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让分散的创新资源攥成“拳头”,才能形成未来产业的发展合力,为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机制长效保障

未来产业的培育不能简单依靠单个技术或企业的突破,而需要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科研机构、企业、资本、人才、政策等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效应。青岛正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等方式,从资金、人才、协同机制等维度一体化发力,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避免未来产业“短期热、长期弱”。

资金支持上,要针对不同赛道的发展阶段精准施策。青岛已经明确,要建立未来产业技术动态清单,并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每年布局10项以上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及科技示范项目,同时通过市自然科学基金布局未来产业领域项目每年不少于10项。这样的支持,对量子信息这些尚处产业萌芽期的赛道来说尤为珍贵。


(,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