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用“新供给”开辟“新蓝海”
从数智化、拓增量、提品质、做特色等多维度发力,推动服务场景与服务模式持续焕新升级
服务消费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增长势头旺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
——涉及面广、联动性强,一个消费项目能带动多领域的增量,如海钓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一场演唱会带动的周边消费是门票的4.8倍。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扩大服务消费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占据重要地位。
但当前服务消费还存在供给短板。根据商务部等9部门于9月印发的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丰富高品质的服务供给是扩大服务消费的重要抓手。正如研究人士指出,优质的实物消费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比如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但在服务消费领域,仍存在花更多的钱却可能买不到心仪的服务的问题。
作为北方消费第二城以及文旅消费的热门城市,青岛服务消费的需求持续攀升,新型餐饮消费“一座难求”,演唱会门票紧俏难抢,热门文旅项目常常人山人海……青岛于今年3月印发的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要促进以文旅体、餐饮住宿和养老托育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提质增量,意在改善服务消费供需的失衡。下一步,如何在政府与市场的两股合力中优化服务消费供给,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不仅关系青岛消费的新动能,也是青岛成功晋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筹码。
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量
服务消费要在供给端发力,关键在于创新驱动下的跨界融合、多业态聚合和多场景交融,实现服务场景与服务模式的焕新升级。
以用户基数大的餐饮消费为例。
不久前,来自俄罗斯的Bepa在青岛“穿越”回齐国参加了一场“宫廷御宴”。走进位于市南区的餐饮店——兰齐宴赋古色古香的大门,Bepa就被身着古装的侍卫和宫女以齐礼迎接,随后在“妆造司”,化妆师为其挽发髻、贴花黄、扫蛾眉,登时“化身”齐国宫廷的座上女宾。
走进美轮美奂的大厅,几案环绕中心长条舞台。入席而坐,伴立左右的仕女阶次传饭。伴随十余道精美菜品上桌,Bepa欣赏了在舞台中央的表演——以齐、汉、唐、宋等四朝宴礼为历史背景的古典舞、茶艺与历史情景剧等。就餐结束后,Bepa向现场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中国文化太美了,牛!”
沉浸式主题餐秀并非新事物,但近两年来由景区走向大众消费,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新品牌,如成都蜀宴赋、北京宫宴、西安芙蓉宴等,在业内均小有名气。
作为青岛首家大型沉浸式文化餐秀,兰齐宴赋在策划之初就立足本土化,选取田单发明火牛阵坚守即墨、汉武帝东巡琅琊、板桥镇启航丝绸之路等历史典故融入表演中,让消费者不仅看“热闹”,也得“门道”。
品牌创始人孙晓同介绍,门店客流量从5月开业就进入顶峰,暑期期间几乎场场爆满。“尽管进入9月以来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但品牌客群也逐渐清晰稳定,公司的回购率逐渐走高,比如一家保险公司一个月就订了6场,还有不少企业客户在这里招待外宾。”孙晓同说。
餐秀的走红折射出消费者对服务体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孙晓同于2018年从媒体行业辞职创业,入身餐饮行业,从火锅店到沙滩酒吧,她从快速增长的餐饮行业中掘取创业第一桶金。创办兰齐宴赋,既源于她对餐饮行业反内卷的“叛逆”,也因为她感受到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孙晓同介绍,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是品牌连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触点,要持续吸引客户还需要不断精进菜品与服务。
新场景的涌现不仅需要“敢于吃螃蟹”的人以颠覆性的新点子破局,也需要更多从业者和企业敢于拥抱新的技术变革。
餐饮业长期面临“三高”压力——人力成本高、租金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这三项支出通常占营收的35%以上,而数字化则让这一传统格局迎来改写的契机。
在老字号鑫复盛礼记酒店,消费者点完餐后,前台接收到的订单信息将直接同步到后厨系统,厨师可以通过在后厨设置的显示屏接收信息进行烹饪。与此同时,库存信息也同步调整。
这样的一气呵成,得益于酒店上线的数字化系统。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上线量身定制的数字化系统,已经实现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并且依托AI、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的全流程溯源。
“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每天的采购,以前可能需要工作人员核对账单,点查数量,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智能电子秤实现食材数据自动入库,工作人员只需要关注食材品质,而且经营数据经数字系统可以实现即时反馈,指导次日的采购预算,做到单日库存动态清零,保证消费者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食材,也减少了库存浪费。”酒店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驱动,让服务消费拥有了更多新的消费场景。类似于餐饮,休闲文旅、养老托育、家政等传统服务消费领域都值得在文化融合或数智转型下“重做一遍”。
品牌意识,打造新体验
服务消费即时性的特点,让它无法像实物商品那样在消费之前就把消费的内容相对完整地展示给消费者,所以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关注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创造好的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的“印象分”,从而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拉长服务链条就显得尤为关键。
今年8月,上海各方围绕时代少年团演唱会所展开的一系列工作堪称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观演人群未成年人中占四分之一,针对家长带孩子前来观看演唱会的情形,上海警方在场馆周边首次设置了家长等候区;
观众中25岁以下女性占八成,在演出场馆内外以及周边的轨交站点,大幅增加女性卫生间比例。一线执勤也相应增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女民警;
为确保演出结束后1小时内基本完成客流疏散,将多条轨道交通运营间隔压缩近一半,提升运能……
一项项精准又精细的管理措施,传递出上海掘金“票根经济”这一服务消费新领域的智慧。
一张票根不仅是一次好的演唱会体验,更切实转换成为消费的“入口”。据统计,时代少年团在上海的4天演出期间,共吸引观演人群20万人次,环体育场周边及地铁沿线酒店出租率高达95%,总营收环比增长70%,仅前两天,演唱会举办区徐家汇商圈的客流量就达到90万人次,总营收突破6100万元。
涉及对餐饮、观光等周边消费的带动作用,更是一笔“大账”。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作用达1∶4.8,即门票花1元,周边消费可以达到4.8元。
现在随着演艺市场的成熟,高能级演唱会越来越不稀缺。今年青岛大型演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演唱会的举办频次已经从每月一场逐步向每周一场迈进,且不乏罗大佑、孙燕姿、伍佰、周深、毛不易等高流量明星,横跨老中青三代消费者。但随着演唱会越来越普遍,各地争做“演艺之城”,让消费者有更满意的观演体验才是关键。
如何让演唱会观众对一个陌生城市产生好感?演唱会现场的安保秩序、交通运输能力,自然都是发力的重点。除此之外,还要在整体的消费体验上做出竞争力。
青岛盯准了“票根”这个小切口和有力抓手,做优演艺经济的消费生态。10月21日,青岛多部门牵头组织成立票根经济商家联盟,首批共有110家成员单位,覆盖景区、文博场所、餐饮企业等,联盟成员单位将为持票游客提供门票减免、住宿折扣、餐饮优惠等多重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