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扑网

标题: 青岛:从“打卡”到“沉浸”,让网红路穿越热度周期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城事    时间: 2 小时前
标题: 青岛:从“打卡”到“沉浸”,让网红路穿越热度周期

从“打卡”到“沉浸”,让网红路穿越热度周期

火爆出圈的青岛琴屿路、龙江路,正在探索“流量变现”与“价值沉淀”的平衡,推动街区活力穿透四季、实现长效繁荣

当琴屿路的滨海浪漫定格成镜头里的美好回忆,当龙江路漫画墙与老建筑碰撞出文艺火花,青岛网红路早已超越打卡地标,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

网红经济中,“爆红”是流量瞬时集聚,“长红”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命题。面对业态同质、热度易散、体验单一的挑战,青岛网红路亟需跳出“打卡依赖”,以“主客共享”活化历史肌理,以“文旅+”思维打破边界,以精细化服务筑牢品质,让网红路的活力穿透四季、摆脱淡旺季桎梏。

近日,记者深入琴屿路、龙江路等代表性街区,与商户、居民、文旅从业者及专家学者深度对话,记录街区生长的真实轨迹,倾听不同层面的转型诉求与实践构想,期待通过梳理这份多元声音,为青岛网红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繁荣提供一份兼具现实参考与实践价值的思路借鉴。


挖掘文化内涵

推动街区发展

琴屿路:

●通过串联动线,将琴屿路与周边景点有机整合,构建文化组合空间

●策划主题展览、街头艺术装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青岛的历史故事

●打造IP视觉形象,如特色路牌、路面色彩区分,增强辨识度与休闲属性

●引入小型主题活动、口袋公园等,丰富游客体验,增强互动性与停留意愿

龙江路:

●守护核心优势业态,扶持有情怀的老商户成长为“头部关键店”,以标杆引领街区气质

●划定业态准入边界,鼓励文创手作、独立书店、非遗体验等业态入驻,形成“主业态突出、副业态互补”的生态

●活化历史遗存,在保护焕新赵太侔故居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陈宝仓、杨振声等故居的人文故事,以多元形式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

●打捞集体记忆,抢救性记录原住民口述历史与街区变迁片段,转化为文字、影像等可触摸的文化载体

一条步行道与镜头美学的“诗意邂逅”

11月的青岛,海风微凉。琴屿路上,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摄影师架起三脚架,捕捉海湾S形曲线与红礁石碰撞出的油画质感;年轻人在“孤独的树”前排起长队,等待与大海、长椅同框的瞬间。

从曾经的小众观海步道到如今的“顶流”,琴屿路书写了一段从打卡地到城市文旅IP的进阶传奇。

百年变迁,从“深闺静巷”到全网热追

琴屿路的历史,是青岛城市变迁史的缩影。

早在德国殖民时期,因小青岛形似古琴、海浪声如琴鸣,这片区域得名“琴屿”。随着1922年青岛回归、1929年鲁迅公园建成,琴屿路逐渐转为民用,成为连接小青岛与鲁迅公园的游览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被正式纳入海滨游览体系。然而,直至2020年,琴屿路仍处于“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新馆开馆带来了巨大客流量,位于南侧的琴屿路恰与海军博物馆形成天然游览动线。自此,琴屿路正式进入流量视野。

从“深闺静巷”变身为网红的真正转折点在2023年9月——琴屿路全段调整为步行道,禁止社会车辆通行。这一功能转变为后续的文旅“爆发”奠定了基础。

“改为步行道标志着相关部门认识到这里的特殊价值。”青岛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波分析,“这意味着琴屿路从城市一般道路功能向旅游休闲功能和城市形象支点的转型。”

2023年播出的青春剧《当我飞奔向你》曾在此取景,剧中“孤独的树”浪漫场景引发的情感共鸣在社交媒体发酵后,在今年3月为琴屿路带来了现象级曝光。“当时还处于旅游淡季,但日均营业额已突破去年‘五一’假期的纪录。”琴屿路一家咖啡店主理人表示。

今年“五一”和“十一”假期,琴屿路更是迎来客流高峰。10月3日,在琴屿路“孤独的树”前,游客排起长队。从河北石家庄来的韩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和朋友排队接近50分钟才打卡成功。

市南区旅游市场秩序专班督导员马建东介绍:“今年旅游旺季,琴屿路及周边热门景区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最大客流量5万多人。”


(,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