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扑网
标题:
耗资700多万移到青岛,两栋老院子为何水土不服?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城事
时间:
2020-8-14 15:20
标题:
耗资700多万移到青岛,两栋老院子为何水土不服?
在青岛市北区黑龙江路,有两栋古典中式的老院子非常引人注目。至少在6年以前,青岛的一位商家,用700多万元的总价,把这两栋中式老院子,以“乾坤大挪移”的手法,移植到了青岛。但时隔6年,两栋中式老院明显是水土不服,至今闲置。
(, 下载次数: 3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两栋老院子,本来分别位于北京和山西,到青岛后,被拼接到了一起。从外观来看,拼接后的整栋建筑,仿古青砖、主体结构木质、门上铜环锈迹斑斑、飞檐斗拱、木质雕刻神采飞扬。
在青岛复建之前,两栋老院子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其中,原属山西的老院子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本位于介休市,为清代的纪氏老宅。外观雄伟壮观,采取高台基的建筑风格。据可考历史文献资料,清中期纪家大院的建造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共建造了60余间房屋,在介休市曾名噪一时。另一栋北京移来的老四合院,也全为木质结构,同样始建于清中期。
(, 下载次数: 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老院子跨越省际的搬迁并“修旧如旧”地复原,需要先一一拆掉,一一编号,然后到新址后依据编号再一一地拼接复原。期间当然少不了工人的匠心复原。因岁月淬炼而受损的木质构件,还需要进行修复,需要时间和财力的投入。
2014年,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当初购买的成本、物流费加上原样组装费,共投入700多万元。拼接后又进行了内部装修,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风格,同样耗资不菲。
竣工后,本想打造一处面向全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满足大型艺术展览以及艺术交流活动的需求。
(, 下载次数: 3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但时过境迁,6年过后,这两处老院子依旧闲置。处在黑龙江路和常宁路的滚滚车流当中,虽然异常显眼,但明显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态。
前些年,徽派、晋派以及北京的老院子,曾吸引不少大买家出手,国内也曾掀起过保护的热潮。
但老院子可以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进行移植,老院子背后承载的文化因子,却是不能移植的。
空有文化外壳,而没有文化的内涵,是不行的。
不过,这两栋老宅移植青岛后的遭遇,也算是从侧面证实了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文/花满楼)
欢迎光临 小扑网 (http://www.qingdaomop.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