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小扑网 首页 本地资讯 查看内容

青岛北宅华阳书院:一座书院的守望 一派文脉的延绵

2023-12-21 11:20| 发布者: 夏日V午茶| 评论: 0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萌芽于唐,蓬勃于宋、明、清三朝的书院文化,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有图景。书院的文脉持守,不仅在于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之材,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大任,更为华夏安邦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 ...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萌芽于唐,蓬勃于宋、明、清三朝的书院文化,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有图景。书院的文脉持守,不仅在于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之材,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大任,更为华夏安邦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与社会理想。华阳书院作为蓝氏世业,倡向学之风,对北宅乃至青岛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伫立在华阳书院旧址前,耳畔仿佛传来琅琅读书声,一个个儒雅的身影从身边走过,诉说着500多年前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也诉说着一个蜚声乡里的“高等学府”的兴衰流变。

  故里情 建书院

  书院的风骨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师者。作为青岛地区声望显赫的名门世家,蓝章创华阳书院,开家族诗书传家之先河,成就蓝氏举业。明清两朝,蓝氏一族出了5名进士(1名武进士),12名举人,56名贡生,廪生、增生、庠生、监生、武生等有上百人……这样的“成绩”摆在面前,吸引我们穿越回最初,与众多历史贤人的目光一一相撞,最终找寻到蓝章这样一个清亮的“源泉”。

  蓝章,少年时以聪慧闻名乡里,1484年在会试中蓝章举进士中第。随后因勋绩一路青云,擢贵州道监察御史、山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廷尉。几十年官场起伏,有辉煌亦有失望,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辞官,毅然返回故里。蓝氏先祖虽以武功问世,但非常重视诗书门风,蓝章继承了祖父蓝福盛的书香传统,回乡后便在华楼山南麓华阳山下建华阳书院,供子弟休憩游学,同时也给了他教育精神与理念传承的“舞台”,偕子弟讲习,聘资深儒师,并亲自教授子弟。

蓝田著《蓝侍御集》

  有学者研究指出,蓝章的华阳书院开启了明清时期臣子归避乡间筑庐授课之风。关于华阳书院,明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所撰《崂山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所称博学名儒,实自得于华阳者深耳……君子而卓然自立,即一丘一壑,大业在斯也。安在其不可以千古哉!”目前所能见到的蓝氏文献,最早撰文记述华阳书院的是十一世蓝启华。其《华阳书院》一文曰:“二崂僻处于海隅,内一峰崒然……昔我先公侍御史,尝卜筑於是为书院。依阿北峙而南瞩,势敞朗而僻,作茅亭一,藏书及退息所二,厨灶炉室一。”

  兴家族 育人才

  书院建成后,规模不断扩大,明嘉靖元年(1522年)蓝章又于书院内建紫云阁,“招延贤居塾席”施教。前有所创,后有所承,蓝氏子孙多就读于此。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教育又是家族启蒙教育的延伸,在家族子弟完成启蒙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书院,邀请塾师继续教育,教导子弟系统学习文史知识,为迎接科举考试作准备。因此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

清刻《华阳书院记》雕版

  自蓝章以后,蓝氏家族先后出过进士、举人、贡生等五十余人。蓝章之子蓝田、蓝囦,蓝因均就读于此,人称“蓝氏三凤”。除了蓝田兄弟三人外,由这里培养出的人才还有:蓝史孙,明嘉靖年间贡士;蓝涺,崇祯十四年(1641年)进士;蓝再茂,崇祯二年(1629年)选贡,任南皮县知县;蓝深,顺治八年(1651年)恩贡,任江南临淮县知县;蓝润,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蓝启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授内阁中书;蓝启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等。黄肇颚《崂山续志》中记载:华阳书院塾师冯文炌评价蓝氏子弟“世绍弓冶,不论其登贤书,捷南宫,入翰苑,列仕籍者绵绵翼翼,迄今不绝。”

  华阳书院教育系统而严格,蓝润诗歌《省克轩》的引言中记载“甲戌就此肄业,致乙酉科,计十二年,寒窗之苦,不忍言矣。……若严训督责,业师裁成,朴作教刑,更何忍述,赋以纪之,并示我后。”。

  广纳贤 积文蕴

  华阳书院因藏书丰富,成为当时创建规模最大、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书院,蜚声乡里。书院精神体现着一种知识理性的学术精神,也体现着招贤纳士的社会理想。抚今追昔,犹闻书香,清幽的山林内,将文脉传承植入一代代文人志士的精神骨骼中。

  “华阳高阁矗山齐,咫尺空蒙望转迷。栖鸟傍檐微雨过,轻烟笼树野云低。”“千岩飞雨洗虹桥,桥上仙人吹洞箫。梦与弄珠游九水,一时落尽海门潮。”这些古诗都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华阳书院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迷人景色。在如此景致中,华阳书院是读书的宝地,敞开大门不仅招收本族子弟,也招收外姓子弟。蓝润的《省克轩》诗中记载了14名与其一起在华阳书院读书的外姓学友,称:“甲戌就此肄业,致乙酉科,计十二年,寒窗之苦不忍言矣。先后同社,则王提封、孙介庵、王鸣元、王仲玉、杨升之、杨葵卿、吕秋卿、胡二酉、宋惟恭、尹潜初、卢树之、赵云子、袁雪航、姜玉璇诸公也。”

  “古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这首诗《田漏》讲的是岁月时移,珍惜光阴。兜转百余年,如今站在书院遗址仅余的残垣断壁前,望着“枕石漱流”“曲水流觞”等蓝章所书的碑刻,不禁感慨那个年代,蓝章是怀着多大的理想,才抵达这里。看过意气风发,看过慷慨悲歌,仿佛一个沉静的老者伫立在原地,任时光飞度,传递着关于书院的往事华光。缓步行走在书院深处,先哲们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依然感召着后人。

  弃衰落 风骨存

  潺潺千古自西来,终是东流不复回。综合文献史料与民间传闻,华阳书院的衰落,当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蓝章七世孙蓝启延(进士)任甘肃西和县令时,正值西陲甘陕用兵,劳累而卒。再加上,此后蓝启延子侄辈蓝中琮22岁病故,蓝荣照32岁自缢而死,由此,蓝启延和两位本寄予厚望的后辈相继不测,蓝氏家族式微,书院也逐渐衰落,日渐清冷,往日辉煌已去。之后百余年间虽有修葺,但终难复旧观。蓝氏后人也多移至东崖书院或仰口小蓬莱紫霞阁就读。这在十六世蓝墱的《游华阳书院》诗中,可见其苍凉悲情,“华阳寻胜迹,坐我谈经石。不见谈经人,空留苔发碧。”

  清末民初,书院尚存墙垣。蓝水于1935年重游华阳书院,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有诗云:“当年选胜筑平泉,树石清幽别有天。勇退聊取山水乐,藏书但愿子孙贤。谈经有地今何在?望月无楼夜不眠。丹障哪知兴废感,高峻云表尚依然。”1949年后,遗址被辟为军用。

  华阳书院虽圮废,但由蓝章开启并影响周围的诗书传家蔚成风气,后续即墨、崂山的众多书院仍能显现无数烛光下儒师先贤的智慧。书院文化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灿烂无比,需要心怀敬畏、严谨探究、精心呵护,时下的我们感怀于无形的精神指引,任重而道远。如今仍有怀旧之人,会专程回到这片浸润着文脉思想的土地,拾阶而上,翠竹婆娑中,恍惚间又看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心里飘过的,是一丝湿漉漉的乡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帖子地图|手机版|违法举报|法律顾问: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小扑网 ( 鲁ICP备19052805号-2 )  

GMT+8, 2024-5-16 03:26 , Processed in 0.0841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8-2020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