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青岛的夏夜,一幅“山海织绮梦千灯映星湾”的魅力图景正铺展开来。7月18日起,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在太平山中央公园启幕,以“科技赋能文化,光影重构自然”为理念,打造近年来中国北方夏季规模最大的艺术灯会。灯会将以近三个月的持续精彩,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集文化、科技、互动于一体的光影盛宴。
孙女士特意从胶州赶来,幸运地成为首位入园者;耄耋之年的张先生“二刷”灯会,重温那些深藏心底的美好回忆……青岛的夏夜灯火,曾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符号。自1979年首次点亮,“夏夜灯会”早已超越了普通节庆活动的意义范畴,更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与情感依归。如今,这场阔别十数载的灯会再次回归,既是对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创新的勇敢探索。 艺术灯会的热闹,从数据中可窥见一斑:截至8月1日,短短两周时间,灯会已吸引20万人次“追光而来”,太平山中央公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7%,接近百万人次;位于入口及樱花大道处的“樱花里·光影集趣”主题开放区域游人如潮,拉动樱花大道市集及周边消费近千万元;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密集聚焦,灯会相关话题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互动量超千万人次…… 如今,“哈啤酒、吃嘎啦、洗海澡、逛灯会”正成为游客来青消夏“四件套”,“看完灯会去啤酒节”也成为游客新的游玩动线。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正以光影为墨,成为城市夜游的新引擎。
唤醒记忆,创新表达 当光影成为城市的叙事者,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时针回拨,灯会曾是青岛夏夜的“顶流”活动,与春樱、秋菊并称中山公园三大游园盛事。每到灯会时节,公园内张灯结彩,人们穿梭其间,将欢声笑语填满各个角落。然而,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灯会因互动性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只剩下回忆中的喧嚣。 如今,灯会重启,这不仅是一场简单活动的回归,更是对往昔温情的深情回望、对城市温度的郑重重拾。它既需要唤醒人们对内心深处的记忆,引发情感共鸣,也需要与现代生活建立新的紧密连接,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城市脉搏。 “时隔多年又见灯会,那熟悉又温暖的氛围,分外亲切。”原青岛夏季灯会灯组匠人王文友曾参与过三届老灯会的灯组制作,其参与制作的“孔雀开放”灯组获得特等奖。“那时,我们为完成一个灯组,电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裁缝等十多位匠人齐心协力、分工协作。而今的灯会,无论是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还是灯光的运用、各种机械动作的呈现,都让人赞叹。这既是对传统灯会技艺的传承,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胆创新。” 本届灯会将青岛海洋文化、自贡彩灯技艺及现代光影技术深度融合,首创“昼观林相·夜赏光影”双模式系统,以全新面貌重现青岛夏夜的浪漫与活力。“我们通过动态光影投影、呼吸式变光装置及柔性LED交互技术等,实现光影与自然肌理的实时交互。以灯组‘海的女儿’为例,8米高的人物造型中,头发与佩戴的珍珠采用了呼吸动态变光技术,栩栩如生,眼睛开合之间尽显灵动。”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项目运营管理人员吉野介绍。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与“中国灯城”自贡文旅的深度携手,既深挖了青岛的山海基因与历史文脉,又注入了自贡灯艺的精湛技法与创新表达,通过“在地文化+顶级匠艺+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着力将其打造为独具青岛特质的城市IP,提升青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文化基因与时尚表达实现有机融合。40米长的“青岛风情线”大型灯组以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为核心,将标志性风景建筑与海洋元素巧妙融合,以璀璨光影重塑青岛的山海韵律,让人仿佛置身于青岛的美丽画卷之中;30米巨型“崂韵流光”灯组深入挖掘崂山花岗岩的纹理、色彩和形态特征,将其雄伟壮观、奇特多样的地貌特点与现代灯光技术相融合,打造出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的夜间奇观。此外,12米高的机甲悟空、超30米长的巨型章鱼等灯组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多震撼的视觉享受。
全龄友好,多元体验 “灯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据灯会工作人员介绍,灯会共设置6个主题区域,包含超大灯组10组、大型灯组14组、中型灯组16组、小型灯组21组。六大主题区域各具特色,充分满足全龄段游客的需求。 “芳踪巡·花韵岛城”主题区域以机甲悟空等热门灯组吸引亲子家庭打卡,孩子们在这里与酷炫的机甲悟空零距离互动,欢声笑语回荡其中;“岛城帆·潮灯汇岸”主题区域则成为外地游客了解青岛的“文化橱窗”,它将前海村的历史、栈桥的月夜、八大关的红瓦绿树一一呈现,勾勒出城市独特的轮廓,让游客们在欣赏灯光的同时,深入了解青岛的历史文化;“诗韵间·琼楼玉阙”主题区域以青岛的诗词文脉为纽带,诉说着青岛的岁月底蕴,成为老年人怀旧抒情的理想场所…… 本届灯会超越传统的静态观赏模式,通过丰富的参与性活动让游客成为场景的主角。国际动漫巡游、古风汉服体验、AR寻宝、灯谜擂台等活动,满足了游客对互动娱乐的需求。“百姓大舞台”和“百姓T台秀场”则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了市民的参与度与归属感。这些设计让灯会从“看热闹”升级为“玩进去”,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此外,灯会通过免票与低票价政策覆盖儿童、学生、军人、长者等群体,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50个“公园+美食文创”市集摊位不仅聚合了本土风物,也为小微商户提供了创收机会。这种“轻度假、微幸福”的定位,让灯会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彰显了青岛以文化惠民推动社会和谐的治理理念。 近日,“点亮青岛之夏·点靓百姓梦想——诚邀您做点灯人”活动的启动,更是将全民参与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市民可拨打点灯热线82888000或将自己的点灯心愿发送至邮箱qdzb2013@126.com,在“海的女儿”灯组下告白、为家人庆生、展示才艺,甚至向城市献上玫瑰与歌声。 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灯会的主角。全龄友好的设计不仅扩大了灯会的受众覆盖面,更成为连接不同代际、不同背景人群的情感枢纽,为城市公共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量变现,激活经济 近年来,各地灯会上出现了许多自带故事的“明星灯组”,如济南“夏雨荷”、云南“阿诗玛”、四川“青城双姝”等,它们成为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生动“橱窗”,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让“文旅流量”变“经济增量”,这届灯会的意义不止于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以光影为擎,驱动夜经济跃升、繁荣市场、提升城市活力的有益实践。 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灯会通过门票销售、特色市集、主题文创等项目直接拉动多元消费;从辐射效应来看,活动将全面激活周边商圈、景点、酒店、餐饮、交通等关联产业,提升周边夜间消费场景的活跃度,盘活夜间商业氛围,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拉动。 “作为我市夏季整体节庆布局的重要一环,灯会衔接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狂欢氛围,并延伸至中秋节、国庆节的假日经济,共同构建‘青岛之夏’旅游IP矩阵。”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殷保家介绍,这种联动效应能延长游客在青停留时间,吸引更广泛客源,产生“1+1>2”的消费叠加效应,实现客流共享、效益倍增,繁荣消费市场。 同时,为丰富游客游玩体验,主办方还将和更多景区景点联合策划“灯会+”游玩产品,比如“灯会+”周边游、生态休闲游、科技工业游等多种游玩组合,在璀璨灯火中体验青岛魅力的同时,更通过深度游玩见证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风采,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 情感消费、体验经济与节庆联动的多重路径,正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央媒聚焦与社交平台的亿级流量,正重塑着青岛“文化浪漫”的城市形象,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软基建”支撑。 光影流韵,既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炽热奔赴。当千盏明灯照亮太平山时,青岛正以璀璨灯火作答时代命题——如何让老城焕新、让夜色生辉、让流量扎根。这场光影盛宴的启示或许在于:一座城市的浪漫,终需根植于文化的厚度,绽放于创新的锐度,并最终转化为惠民的温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