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青岛织密服务网,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全市已建成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5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1300余处,累计为8万余名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青岛织密服务网,家门口“养老”变“享老”

“从家出门走8分钟到养老服务中心,既能做康复理疗,又能和老姊妹们聊天;不想做饭了,楼下助老食堂的智慧点餐能选七八种菜品,花10块钱不到就能吃好;有打扫卫生、理发需求,一键呼叫就能联系上门——现在咱老年人的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舒心。”家住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的80岁老人张新平,细数着“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带来的便利,脸上满是笑意。

截至2024年底,青岛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53.2万人,老龄化率已达24.3%。这其中,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如何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精准解决其养老服务需求,成为织密养老服务网的必答题。

从居家社区养老的精准照料到助餐服务的智慧升级,从人才队伍的专业培育到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青岛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暖心的养老服务。


青岛养老服务体系“根深叶茂”

全市现有养老、医养企业和机构超1.1万家,形成了健全的医康养服务网络。

青岛第一批共6家五星级养老机构与三级以上医院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医院病床”与“养老床位”的无缝转换。6月份以来,已通过该模式为1800余名老年人提供医养康养服务。

青岛通过“综合性+嵌入式+便捷式”三级布局,统筹建设1400余家助老食堂,累计服务老年人4000多万人次,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

青岛市、区(市)两级民政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开展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已完成对全市7000多名养老护理员的全覆盖能力培训。

居家社区养老:

家门口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嘀嘀……”城阳区流亭街道东蓝家庄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智慧养老平台突然发出预警提示。工作人员立即查看,发现独居老人王秀兰家中的生命体征监测仪显示心率异常,随即启动“家庭—社区—街道—区”四级响应机制。

5分钟后,社区护理员抵达老人家中,同时联系社区医院医生同步赶来,及时化解了一场健康风险。

这一幕,正是青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精准化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青岛以健全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建设为抓手,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全方位照料。在市级层面,青岛开发建设“全市一家养老院”智慧平台,统筹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等领域数据资源,打造医康养护数据底座,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场景的深度融合;在区(市)层面,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辖区养老服务动态,实现服务需求“一键响应”;在镇(街道)和村居层面,累计建成135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00余处养老服务站,形成“15分钟步行可达”的服务半径。


0d7cdbad-d997-4a8c-8c3a-aaf0af37e4df.jpg

西海岸新区组织社区老年人参加剪纸活动。贾臻 摄


为让居家养老更安心,青岛连续多年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今年7月,青岛正式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涵盖地面和门改造、卧室改造等六大类25种项目的近千款适老化产品,大到护理床、升降灶台,小到防滑垫、感应灯,覆盖居家生活全场景。此次补贴政策以“真金白银”减轻老人负担,采取消费券形式发放,按改造成交价30%予以补贴,总额度最高1.5万元。这一政策还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多重突破:打破以往仅面向困难群体的限制,将受益范围扩大至全市60周岁及以上、改造地址在青岛境内的老年人,且不限制户籍与常住属性。

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已给4700多户老年人家中装上“安全锁”。

受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弱化、农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设施不健全、市场化运营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困境,一直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全国性难题。

青岛创新推出“城市助农村、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服务换积分”的可持续养老服务机制,并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校舍建成互助养老点作为基本养老服务场所,推广“积分超市”“银龄饭桌”等互助养老模式,保证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在李沧区九水街道延川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打太极拳。张鹰 摄


在平度市,旧小学改造成为“幸福院”,配套建设“养老菜园”,实现蔬菜直供食堂。胶州市铺集镇以助老食堂为载体,开展“微议事”活动,仅去年一年就收集老年人意见建议17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用“一起择菜的温度抵御独自变老的孤独”。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如何能享受到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青岛依托135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00余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由优质养老机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同时,设立“养老顾问”岗位,加强供需对接,推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基层,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专业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和床边。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失智老人如何获得专业照护,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最刚性的需求。

青岛推进建设30处社区嵌入式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中心,扩大社区层面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供给。同时,打破部门之间的“行业壁垒”,普及医养结合模式,全市现有养老、医养企业和机构超1.1万家,形成了健全的医康养服务网络,累计为包含5万余名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内的8万多名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


市南区云南路街道社工及志愿者陪伴老年人游玩中山公园。


而作为全省“五床联动”试点城市,青岛第一批共6家五星级养老机构与三级以上医院分别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医疗绿色通道优先诊疗、优先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等,确保老年人在发生急病时第一时间转往医院住院治疗,为急症救治抢夺关键窗口期,实现“医院病床”与“养老床位”的无缝转换。6月份以来,已通过该模式为1800余名老年人提供医养康养服务。


助餐服务升级:

智慧化破局,暖食送到家

“以前在食堂吃饭,按份计价只能选两三个菜,吃不完浪费;现在智慧餐厅按重量计费,8个菜品能随便选,一顿午饭补贴后才花6块6,吃得丰盛又不浪费。”

每天上午10点,张新平都会准时来到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同和路社区的助老食堂,拿着带二维码的餐盘自助选餐,餐台屏幕上实时显示菜品重量和价格,让她选得明明白白。

作为老年人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一,助餐服务一直是青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岛通过“综合性+嵌入式+便捷式”三级布局,统筹建设1400余家助老食堂,累计服务老年人4000多万人次,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


老年人在西海岸新区秦家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就餐。贾臻 摄


在布局规划上,青岛将助餐服务与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打造具备集中供餐能力的“中央厨房”;在社区层面,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连锁化托管运营;支持社会餐饮企业、物业公司参与助餐服务,设立便捷化老年餐桌,形成多元化服务网络。

针对传统助餐服务“选择少、易浪费”的痛点,青岛积极推广智慧餐厅模式,通过智能称重、二维码计价等技术,实现“按需取餐、精准计费”。市北区同和路社区助老食堂负责人介绍,自从启用智慧餐厅系统后,用餐高峰期效率提高了30%,老年人的就餐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除了智慧化升级,青岛还针对老年人以及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优化助餐服务内容。市北区宁夏路街道仲家洼社区养老服务站创新推出“一日三餐”服务,并延长营业时间:早餐6:30至8:30、午餐10:30至13:30、晚餐16:30至19:30,不仅满足老年人需求,还为周边上班族、学生家庭提供便利,日均就餐人数达500余人次。

为解决失能、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青岛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米”,建立送餐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给予就餐补贴和送餐补贴。在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齐东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每天需要送餐上门的老人达180人,占用餐老人总数的一半。社区组建了由社会志愿者和公益岗工作人员组成的6人送餐队伍,划分6条固定路线,确保饭菜准时送达。“遇到老人听不见敲门声的情况,我们会联系家属查看监控。有些家属还把备用钥匙存放在食堂,方便我们进门送餐时查看老人情况。”服务站负责人纪云波说。

此外,青岛还发动物业企业员工、社区楼长、爱心人士加入配送队伍,恒福集团等企业建立专门餐饮配送制度,让小区里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乎饭。

人才培养发力:

“引育留用”全链条建设专业服务队伍

“通过专业培训,我掌握了失能老人护理、康复理疗等技能,现在每月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此外还有岗位津贴,感觉这份工作很有价值。”从事养老护理工作3年的李娟,是青岛爱心大姐职业培训学校的结业学员,如今她在市北区一家养老机构工作,凭借扎实的技能获得了老人和家属的认可。


李沧区举行护理职业技能竞赛。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也需要大量的人才。青岛聚焦养老服务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在人才培育方面,青岛鼓励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3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支持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按规定给予80万元到100万元的奖补,发挥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目前,青岛市民政局已经与青岛大学、青岛技师学院、山东文化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并鼓励院校与养老机构合作开设实习实训基地,青岛市、区(市)两级民政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开展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已完成对全市7000多名养老护理员的全覆盖能力培训。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青岛推出了入职奖励,对在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入职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给予2万元到4万元的入职奖励;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按照技能等级给予每人每月100元到200元的岗位津贴。

在人才提升方面,青岛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青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加大养老人才培育力度,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与此同时,青岛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校企合作,澳洲黄金海岸培训学校与青岛君寿康颐养中心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引入国际化养老服务理念和培训模式,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水平。

“以前觉得养老护理员就是‘伺候人’的,现在才知道这是个技术活,不仅有专业培训,还有补贴和荣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干了。”市北区广昌护老院院长刘峰说,得益于人才政策支持,该院护理人员平均年龄从55岁下降到4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升至35%,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刘佳表示,青岛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设施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人才保障,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品质、有温度的养老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发表于 昨天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美图秀

    • 出行提醒!青岛又有一批公交线路有变化
    • 东大洋游船码头启用在即!青岛拟开通预约式
    • 青岛织密服务网,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
    • 11月2日,青岛海牛队主场比赛,城阳交管温
    • 青岛石老人风景区:向“海陆空全域游”升级

帖子地图|手机版|违法举报|法律顾问: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小扑网 ( 鲁ICP备19052805号-2  

GMT+8, 2025-10-30 02:49 , Processed in 5.92384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8-202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