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爱心面”她煮了3年 莱西卤香私房面馆店主董秀琴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爱心面”温暖了无数陌生人 近日,莱西市水集街道杭州路一家面馆贴出告示:“如果您在莱西目前没有收入,遇到困难了,可以来杭州路卤香私房面馆,告诉工作人员,我们会解决您的温饱,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客气。希望你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愿世界充满爱!”……3年前,董秀琴和丈夫开了这家卤香私房面馆,藏在居民区拐角,门头不算起眼,却因墙上那张告示,近来成了莱西人朋友圈里的“网红”。一碗“爱心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温暖故事?日前,青岛早报记者走进卤香私房面馆,触摸一碗面的温度。
一张告示背后的温暖故事 凌晨五点半的杭州路,梧桐树还笼罩在晨雾里,董秀琴已系上围裙钻进了后厨。丈夫已经把炉火升了起来,铁锅里的牛骨汤正咕嘟冒泡,乳白汤面浮着层薄油花,像给汤面盖了层半透明的纱。八角、桂皮和香叶的香气从锅盖缝里钻出来,混着牛肉的醇厚味漫出玻璃门,在微凉的空气里散开,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把早起赶路的人都往这边勾。
董秀琴在自家面馆贴出免费吃面告示。
“我出生于1983年,干餐饮行业快20年了。”董秀琴一边低头切着一早刚送来的鲜牛肉,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只见董秀琴把牛肉切得薄厚均匀,泛着新鲜的粉色,她抬手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旁边的不锈钢操作台被擦得铮亮,酱油瓶、醋瓶在台面上摆得整整齐齐,连标签都朝着一个方向。 “其实人在外都会遇到困难,我们就想尽自己一点小小的能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董秀琴一边说着,手里的动作并没有停顿。她说,告示是前几天贴上去的。董秀琴记得贴告示那天,丈夫蹲在墙边调整位置,她站在旁边瞅了半天,“会不会太扎眼了?”丈夫直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回答道:“咱想帮人,就得让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其实在此之前,免费吃面的事他们已经做了很久。开面馆这3年,时不时会有背着蛇皮袋的老人在店门口徘徊,或是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站在菜单前犹豫半天。“不用问也知道,多半是手头紧了。”董秀琴总会多煮一碗面,往窗口一递,“刚好多做了一份,不嫌弃就吃吧。” 但这样的时刻,总带着点小心翼翼的默契。有一次一位背着满筐空瓶子的老人走进面馆,手指在菜单上划了半天,最后低声问:“最便宜的面多少钱?”董秀琴随口答道:“今天搞活动,送您一碗。”老人愣了愣,坐下时背挺得笔直,吃面时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贴告示的初衷,就是想打破这份小心翼翼。“真有困难的人,脸皮都薄。”董秀琴见过太多欲言又止的眼神,“咱把话说明白了,他们来的时候能踏实点。”可告示贴出去几天,真正推门说要吃免费面的人,一个都没有。倒是常有顾客指着告示问:“你们这是跟政府合作的?有补贴吧?”“哪有什么补贴。”董秀琴每次都笑着摆手。 “人在外头,谁还没个难处?就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董秀琴把切好的牛肉码进白瓷盘里,抬头往窗外看了一眼,晨光已经爬上对面的屋顶,有晨练的老人牵着狗慢慢走过,路过店门口时,总会往里面看两眼,冲董秀琴摆摆手,董秀琴也会笑着回个礼。
一碗面里装着最实在的善意 当记者问及是否所有人都能享受这份福利时,董秀琴解释道:“主要是针对那些工作不稳定,或者确实有需要的人,他们都可以过来。”谈及最初为何会开启这项善举,董秀琴回忆道:“其实是偶然的。以前经常有人到店里,问能不能请他们吃碗面,我都会答应。这些人以老人居多,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都有。” 记者在面馆看到,简简单单的菜单挂在墙上,价格明明白白:普通拌面10元,加肉的15元,牛肉面20元。“咱这牛肉面,牛肉给得足,咬下去能尝到肉香。”董秀琴说着掀开汤锅旁的铁盆,里面码着酱红色的牛肉块,“20元一碗牛肉面,得让人家觉得值。” 免费的面,和花钱买的没两样。要是来的是老人,董秀琴会把面多煮两分钟,让面更软和点。有次一位跑长途的司机进来,说手机和钱包都落在高速服务区了。董秀琴二话没说煮了碗牛肉面,还特意给加了个卤蛋,“跑大车耗体力,多吃点。”司机临走前非要留下备用车钥匙当抵押,“我明天就过来还你钱。”董秀琴把钥匙塞了回去,“一碗面而已,真要还,下次路过带朋友来吃面就行。”

董秀琴在为顾客盛面。
这样的事,在董秀琴干餐饮的这些年里不算新鲜。之前她摆摊卖包子油条时,遇到没带钱的学生,她总会把热乎乎的包子递过去,“下次路过再给钱就行。”有熟客劝她,“你这天天往外送,能赚多少?”她总说:“咱做买卖是为了挣钱,但不能眼里只有钱。” 丈夫比董秀琴更不善言辞,却总在细节里透着细心。有位捡废品的老人,每个月会来面馆一两次,每次都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董秀琴的丈夫每次都不等老人开口,直接往后厨喊:“煮碗面,多加点菜。”有一次董秀琴给老人加了个蛋,老人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家面味儿好,就着大蒜吃正好。” 老人吃面时,董秀琴的丈夫会悄悄把老人筐里的空塑料瓶整理好,捆成整齐的一摞。“人家不是来蹭吃的,是真有难处。”董秀琴的丈夫说,“咱能做的,就是让他吃得体面点。”
相关新闻 从一碗面到一群人爱心和善意会“传染” 告示贴出去的第三天,董秀琴的店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十几位穿着工装的年轻人走进来,为首的小伙子直爽地说:“我们是附近工厂的,刷到你们店的视频了,特地来捧个场。” 那天中午,小小的面馆坐得满满当当。小伙子们吃面时聊得热闹,有人说:“以后咱厂里谁遇到难处,就来这。”有人接话:“等发工资了,咱也来多点点,算是给老板帮个忙。” 董秀琴在后厨忙着煮面,听着前厅的笑声,心里暖烘烘的。“真没想过会这样。”她擦了擦手,眼里闪着光,“咱就是想帮人,没想到还能被这么多人惦记着。” 其实这样的温暖,一直在悄悄传递。有一位常来吃面的大叔,知道董秀琴和丈夫做免费面的事后,每次来都会多点一份,“给需要的人留着。”有一天突然下雨,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面馆里避雨,董秀琴给孩子煮了碗番茄鸡蛋面,没过几天,那位妈妈就带着几个同事来吃面捧场,“得让好人有好报。” 董秀琴把这些事都记在心里。她文化水平并不高,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知道“人心换人心”。墙上的告示里写着:“希望你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愿世界充满爱。”这不是要求,更像是一种期许。 傍晚时分,面馆渐渐清闲下来。董秀琴坐在面馆门口的小马扎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和面馆的灯光交叠在一起,暖融融的。“说不定明天就有人来吃免费面了。”她轻声嘀咕着,像是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对路过的陌生人说。 锅里的汤还在咕嘟着,香气飘得很远。这碗“爱心面”的温度,或许正悄悄漫过杭州路的街角扩散开来。这份善意,就像锅里的汤,只要有人添柴,就会一直热下去。(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