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小扑网 首页 本地资讯 查看内容

青岛北宅华阳书院:岁月深处的毓秀钟灵

2023-12-11 15:59| 发布者: 夏日V午茶| 评论: 0

  青岛的秋很短,秋之初融在夏日里,秋之末化在冬阳里,四季循环往复,时间辗转向前,一个又一个世纪就这样过去了。恍惚间大雪节气已过,寒冬的乐曲奏响,“明月皎皎夜未央”,正是温暖被窝余觉香时,辛勤的人却早 ...

  青岛的秋很短,秋之初融在夏日里,秋之末化在冬阳里,四季循环往复,时间辗转向前,一个又一个世纪就这样过去了。恍惚间大雪节气已过,寒冬的乐曲奏响,“明月皎皎夜未央”,正是温暖被窝余觉香时,辛勤的人却早就挣脱梦寐起床了,《诗经·小雅》里描述的君子之为,可不就是古时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吗?

华阳书院石刻

  书院寻踪

  说起古人读书,不得不联想到如今似春潮澎湃的“书院热”,青岛这方水土亦在书院的滋养下启智明理,钟灵毓秀。但我们选择在这个冬日的“书院寻踪”,绕开了繁华之所,避开了人气遗迹,而独独选择了人文北宅之华阳书院,透过历史的印迹寻找古代文化的儒风雅韵。回首过去,背依华楼山,面临清溪泉,“登楼喜有书堪读,闭户曾无酒可赊”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而今寒风凛冽,几度寻访,锲而不舍,却与明代即墨望族蓝氏五世蓝章所建的华阳书院,已然相隔了500余年。

  为了“礼敬”,为了“求是”,为了“传承”,我们且一同慢慢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这处涵养北宅文化的精神家园,聆听书院的琅琅书声弦歌不绝,触摸蓝氏家教的文章节义文化奇迹,领悟山水之间丰厚滋养的文蕴借鉴。

  华阳书院遗址位于华楼山南麓,这个时节前去,虽然没有长势茂盛的果树,没有沁人心脾的花香,但幽静的松风竹影、四围青山,反倒令人格外能在清冷中追思与静心。

  沿着竹木森森的小径,有石条铺就的石基和零散的大青砖,很容易判定这里就是华阳书院遗址。行至书院山门西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型刻石,仔细辨别,可见以下文字:“明侍郎蓝讳章资善大夫,以赠公成化丁未葬於华楼东,子蓝讳田遂卜吉华阳鉴山书屋,十六龄弘治乡薦,嘉靖会魁,为名御史。又封君蓝讳再茂,治瀛海令,方先肆业二子深、滋暨孙启先、启晃、启亮相從於此,滋,清朝首科丙戌进士。内院地灵人杰,一时雋彦代不乏人,今新建紫云阁,不负山灵云。时大清顺治十年三月丙子日识。庠生:杜大晋……”《即墨望族—蓝氏》一书记载,顺治九年,蓝再茂修缮华阳书院,重建“紫云阁”,书“重游旧地”石刻于华阳书院东。次年三月,书院读书诸师生刻石记之。刻石上已略显模糊的文字,穿越三百余年的时光,清晰地向我们讲述着书院的历史和辉煌过往。

  蓝氏传承

  明黄宗昌《崂山志》记载:“华阳书院在华楼南麓。盖少司寇蓝公伤心时事,退休大崂之侧,卜筑于此者也。”“少司寇蓝公”即蓝章,字文绣,号大劳山翁,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也是即墨蓝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著有《大劳山人遗稿》《西巡录》等。根据这块书院遗址刻石记述,蓝氏子弟在明成化丁未年(1487年)即已在此读书,其读书之所名为“鉴山书屋”,应为华阳书院的前身。如今,华阳书院遗址尚有一块“弘治元年春”(1488年)的石刻,想来与华阳书院初建年代有关,也可与石刻文字互相印证。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辞官回乡,此时蓝章开始对书院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招延贤居塾席”施教,集中精力在此教授族中子弟。黄肇颚《崂山续志》有记载,说华楼山自古被称为凤山,旁边形成的村落即名为“栖凤庄”,寓意此为栖凤之佳地矣,蓝章选择此处修建书院,想来也是看中了这一方山水的钟灵毓秀。明朝嘉靖年间,蓝章之子蓝田又中进士,蓝家名声大振,遂改村名为蓝家庄。清顺治三年,蓝滋(蓝润)中进士,蓝润的第四子蓝启延则在康熙三十九年中了进士,看来栖凤之说,不是空穴来风。

  明嘉靖元年(1522年),蓝章于华阳书院内建东、西两幢各3间砖木结构的平房,东为“望月楼”,西为“紫云阁”。书院前有紫光阁,后有茅亭曰“一览亭”,旁列数石礅,迎春花蟠石如绣。其北最高悬崖处为“文昌阁”,内供文昌帝君。书院前溪石上,刻有“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觞”等字,沿溪水向东,刻有“松关”“八仙台”“仙境”“重游旧地”等石刻。在此期间,书院的建设不断进行,各类楼阁亭榭不断增设,书院遂蔚然大观。由此可见,蓝氏华阳书院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其中凝聚着蓝章、蓝田、蓝再茂等蓝氏族人的心血,更是蓝氏一族遵循诗书传家理念的真实写照。

  历代蓝氏子弟对华阳书院都珍爱有加,不断诗文吟诵。如十一世蓝启肃《春日读书华阳山房》一诗:“高阁映雀巍,凭栏望夕晖。掩关非避世,习静乃望机。”十三世蓝中玮作诗《秋日华阳书院作》:“庭来鸟啼啼不歇,阶引藤生生不竭。门外青松遏秦云,阁前苍柏留汉月。扑面清风松柏香,松柏树下涧水长。”

  书香犹存

  一丘一壑,大业在斯。抚今追昔,犹闻书香。一边仔细探寻,一边脚步不停,在一位淳朴村民的引导下,我们终于成功找寻到“重游旧地” “枕石漱流”等石刻。“枕石潄流”刻石横于书院前大涧,石长约1.5米,宽约半米,字径约20厘米,字势开张,虽经五百年溪水冲刷,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很多石刻已在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所幸保留下来的就弥足珍贵。据村民介绍,在“枕石潄流”刻石南侧不远处,原有一光滑平整的大石,上刻“谈经地”,“枕石潄流”刻石东北侧有一刻石“曲水流觞”,现已荡然无存,令人叹息。想必过去这里一定是溪水潺潺,游鱼细石,与书院内古代贤哲们的勤奋耕读相得益彰,可以入画。

  群山无语,流水有音。每一则书院往事,宛若一束束灿然的华光,长留时空,值得逐一品味。站立在残垣断壁的书院故地,虽难免令人唏嘘,但古老的书院记忆真实存在于历史史册,存在于北宅人心中,存在于蓝氏后代血脉。苍松青翠的华楼山下,云雾缭绕的华阳山畔,崂山北宅这片山水灵秀的沃土,始终精心庇佑呵护着华阳书院这颗璀璨明珠。

  守护精神家园也是守江山,我们会继续向您打开华阳书院这处“山门”,了解其中的无尽故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帖子地图|手机版|违法举报|法律顾问: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小扑网 ( 鲁ICP备19052805号-2 )  

GMT+8, 2024-5-5 06:05 , Processed in 0.0833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8-2020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