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和监管创新,全市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药品追溯“智慧防线”。青岛自今年4月1日起实施定点零售药店“无码不结”,7月1日起实施定点医疗机构“无码拒付”。目前,全市药品追溯码已累计采集10.1亿条,占全省总量的26.5%,位全省第一位;全市已接入4268家定点零售药店,扫码率99%以上;已接入5946家定点医疗机构,扫码率90%以上,各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医保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应用,是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和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有效手段。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通过“一物一码”实现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链条监管。市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构建起“采集-上传-核验-分析”全流程数字化体系。通过扫码设备实时上传药品追溯码至国家平台,系统自动比对进、销、存数据,对异常信息(如重复扫码、库存不符)触发预警。青岛借此实现了由“人盯人”“翻纸质台账”到现在“数据跑”“扫码5秒就能实现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转变,织密了监管“数据网”。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等问题,市医保局推出了三项创新举措:设备升级,市医保局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为卫生室配备支持追溯码扫描的智能终端,集成药品入库、销售、退货功能,操作效率大幅提升;流程优化,落实“无码库”过渡机制,允许2025年7月1日前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按审批流程列入“无码库”管理,暂可进行医保结算,避免“一刀切”影响患者用药;便民应用,在微信公众号开通“便民找药”功能,群众可查询附近药店的药品库存和价格,推动追溯码从“监管工具”向“服务载体”转型。
为巩固成果,市医保局建立了“日监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制度,组建专项工作组赴机构实地督导,同时,将追溯码采集纳入医保协议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对实现“应采尽采”的机构“依码结算、依码支付”;对无正当理由追溯码采集“应采未采”的机构,实施“无码不结”、“无码拒付”,直至解除医保协议。
下一步,市医保局将积极探索“一码通管”运用,构建完善医保药品“智慧防线”,让每一分“看病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盒药都经得起“码上”追溯,切实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筑牢医保基金安全屏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