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崂山湾畔麦香萦绕。日前,2025第十二届青岛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圆满收官。本届大馒头节以“百年馒头香 茶渔王哥庄”为主题,以产业振兴为目标,以非遗传承为根基,立足“馒头+”产业生态,整合茶、渔、 ...
金秋十月,崂山湾畔麦香萦绕。日前,2025第十二届青岛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圆满收官。本届大馒头节以“百年馒头香 茶渔王哥庄”为主题,以产业振兴为目标,以非遗传承为根基,立足“馒头+”产业生态,整合茶、渔、宿、婚等资源,不仅让拥有500年历史的王哥庄大馒头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通过系列活动推动“流量”沉淀为“留量”,以实实在在的效益,成为推动崂山湾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促进“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非遗“馒”活 老手艺新花样引客来 “原以为拍张照就走,没想到馒头里藏着这么多门道。”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潍坊游客李女士在王哥庄大馒头产业园的经历,成了非遗技艺“破圈”的鲜活注脚。听完工作人员对“山海盛景·献礼祖国”大型面塑作品的讲解后,她不仅为孩子预约了“非遗传承人计划”,还临时订下民宿,打算用更多时间感受这项省级非遗。这场原本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最终变成了深度参与的文化体验。而这背后,正是本届大馒头节通过文化“两创”,让500年馒头从展台走进生活、从“看景”变“懂艺”的实践。 为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本届大馒头节设计了一系列“活态传承”活动:沉浸式情景剧《馒馒香飘山海间》将“老面发酵”“花样塑形”等工序搬上舞台,结合传统民俗还原的“起锅仪式”,让观众在香气中读懂技艺传承;花样馒头产品模特秀以“月满中秋”“蒸情蒸意”为主题,模特手托精致花样馒头走秀,让观众在时尚氛围中感受非遗美食的魅力;“非遗传承人计划”吸引上百名青少年走进工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卡通馒头虽略显稚嫩,却让古老技艺在指尖完成代际传递。 创新不止于形式,更在于视野的拓宽。作为本届大馒头节的“重头戏”,首次举办的2025中国花样馒头非遗技艺大赛暨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搭建交流平台,40余家100多件创意作品同台竞技。线下,全国多地面食非遗传承人与行业精英齐聚崂山王哥庄,通过技艺比拼、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共探产业发展难题与未来方向。线上,寻找花样馒头艺术家和中国花样馒头非遗技艺大赛#话题收获2万余条讨论。 “以前觉得自家馒头做得不错,与同行们交流后,才知道在花样馒头制作技巧和花样上,还有上升的空间。”崂山区港西鑫盛园馒头制售中心负责人陈秋红的话,说出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这场赛事的价值,不仅在于选出优秀作品,更在于搭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传艺”的平台,让从业者通过赛事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技艺精髓与创意理念,在交流中找准了贴近市场的新方向。充分发挥王哥庄在中国大馒头产业发展中的标杆作用,持续擦亮王哥庄“中国大馒头之乡”金字招牌。 产业“馒”链 小馒头串起茶渔婚宿 本届大馒头节突破传统节庆“看热闹”的局限,以“馒头”为核心IP,立足“馒头+”产业生态,打破单一产品的局限,推动产业链延伸与资源整合,让小馒头撑起大产业。 随着王哥庄全力打造婚旅小镇,“馒头+婚庆”为产业注入了甜蜜新活力。在各馒头商户的展柜上,龙凤呈祥、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等婚庆喜馒头格外吸睛,不仅颜值高,更因采用纯果蔬汁调色,兼顾健康与美观,成了年轻人中式婚礼的“新宠”。“现在年轻人对中式婚礼的仪式感越来越看重,订单量一年比一年多。”青岛福康瑞食品有限公司(崂味道)负责人公语介绍,从最初的简单造型到如今融入传统纹样、地域元素的定制款,喜馒头已从“配角”变成中式婚礼的“文化符号”。 这一趋势也体现在花样馒头大赛的命题设计中。本届大赛在考察选手基本功的基础上,特意将“婚庆元素”纳入命题,“花样馒头的价值远不止‘好看’,更是传播王哥庄婚旅特色的载体。”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会长刘竹莲说,希望以这门非遗手艺为纽带,让更多人通过王哥庄大馒头读懂王哥庄的山海风情与甜蜜文化,让王哥庄大馒头成为推广王哥庄的“最美宣传册”。比赛当天的花样馒头作品被众多权威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王哥庄大馒头的品牌影响力。 大馒头的“聚客力”让“养在深闺”的特产实现“出圈”。作为每届大馒头节的保留节目,社区巡展活动今年来到了金家岭街道鲁信长春社区,此次巡展除了各式各样的馒头,还有野生菇、烤鱼片、猕猴桃等特产,深受市民喜欢。此次巡展活动让一何家村猕猴桃种植户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今年是第一年结果,原本担心没有销路,好果子都烂在地里。”对他而言,此次巡展活动更像是一场及时雨,不仅让他的“头茬果”卖出了不少,更意外收获了一大批潜在客户。 本届大馒头节还利用开幕式流量大的优势,现场搭建了特产市集。市集涵盖王哥庄大馒头、崂山茶、海鲜汇杠子头、野菜包子、凉粉、烤肠、无花果、海鲜捞汁、海鲜酱以及布老虎等文创产品,既丰富了展销品类,更实现市民“一站式采购特色好物”的需求。王哥庄大馒头节登上央视节目,村民及业户分享家乡产业与特产发展故事。 产业链的延伸,更离不开“跨界联动”的赋能。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与青岛市农贸市场协会、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青岛船歌伟业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14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涵盖原料供应、销售渠道、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为大馒头产业发展搭建起多元合作网络;在产业推介会的洽谈区,30余家馒头商户与全国大型商超、电商平台、高端酒店面对面对接;“全民品鉴行动”通过免费试吃、限时促销,既提升了品牌公信力,也让订单量大幅增长。“我们的寿公寿婆馒头,现在是年轻人给老人过寿的首选。”青岛李记鸿福食品有限公司面点师阿九说,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让传统馒头成了“网红爆品”。 人才是产业的“活水源泉”。本届大馒头节联合崂山区总工会、职业院校开展公益技能培训,让“做馒头”从传统手艺升级为专业技能,为非遗产业培育专业人才梯队。 流量“馒”留 山海风光变“钱”景增收 “以前只知道王哥庄大馒头,这次才发现这里山好水好人好,回去一定推荐给朋友。”西山情王哥庄跑山赛后,一位跑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这样的反馈不在少数。赛事期间,跑者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比赛画面与西山村美景,让省级和美乡村的风光通过“跑者视角”被更多人所熟知。 这场吸引800余人参赛的赛事,不仅为西山村带来了超高“流量”,更让村民尝到了“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甜头。“比赛后,来西山村的游客明显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循着跑山赛的话题找来的,说想住住我们的民宿、吃吃野菜包子,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西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斐说,赛事带动村里的民宿、农家宴生意好了不少,“流量”初步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引流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短期“流量”沉淀为长期“留量”、实现持续收益?为此,本届大馒头节整合“馒、茶、渔、宿、婚”资源,推出“栖山海—品馒香—寻海味—探茶韵”主题旅游线,让游客从“匆匆过客”变成“深度体验者”;316路、618路公交变身“馒馒一家人”主题车厢,车身上的馒头卡通形象成为流动的邀请函;何家馒头一条街、黄泥崖特产街设立特色展位,方便游客一站式体验王哥庄特色;开幕式当天,崂山区楼宇电子屏、户外LED屏滚动播放节庆主题,营造出全城关注的浓厚氛围;在崂山区政府东塔楼楼大厅和王哥庄大馒头产业园举办产业发展成就展和摄影展,直观展现王哥庄大馒头产业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蜕变,以及各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上午做馒头,下午采茶,晚上在民宿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海鲜烩杠子头。”这是不少市民游客对本届大馒头节的直观感受,也是王哥庄“流量转留量”成效的生动写照。接下来,王哥庄街道以“共富茶渔馒乡,乐享山海小城”为总体定位,依托辖区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强三产联动,抓好项目落地,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休闲康养等产业,壮大崂山茶、海产品、大馒头等“土特产”影响力。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聚合的片区发展模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多角度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力打造领先的“城——景——村”统筹发展样板、青岛市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崂山区共同富裕发展示范片区。 |
帖子地图|手机版|违法举报|法律顾问: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小扑网 ( 鲁ICP备19052805号-2 )
GMT+8, 2025-10-16 16:22 , Processed in 2.5628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8-202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