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外向度”、创新探索“引领度”、产业发展“承载度”、区域发展“活跃度”,铺陈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青岛自贸片区:加速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的五年,是青岛自贸片区加速提质增效、动能释放的五年。 “走在前、挑大梁”。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五年间,青岛自贸片区勇当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国家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功能日益突出、作用持续增强,展现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担当。 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提升至20%,以占全国自贸试验区1.3‰的面积,贡献全国自贸试验区21‰的外贸进出口额; 形成35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7项获国家、省级以上认可、推广,具有首创价值的制度创新举措达到51.3%; 集成电路产业园、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功能区每平方公里增加值提高到13.7亿元; 新增注册企业、纳税主体分别是成立前的2.16倍、1.71倍,连续4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园区”; …… 五年间,青岛自贸片区在对外开放“外向度”、创新探索“引领度”、产业发展“承载度”、区域发展“活跃度”上持续进阶提升,以“四个维度”铺陈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开放“外向度”持续拓宽 今年5月底,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启用,成为青岛自贸片区把握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贯彻国家开放发展新要求、响应企业突破发展新期待的关键之举。
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
这个“港”将重点打造服务资源集成、大宗商品市场拓展、风险管控、高效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五大平台,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对贸易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启用当天,即有48家企业及服务机构集中入驻。截至今年10月中旬,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20家,包括100家企业、20家机构。 联通世界,开放先行。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代表的贸易产业量质齐升,是青岛自贸片区开放“外向度”持续拓宽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片区充分发挥海湾、海域、海港等拥海优势,深化与口岸联动一体发展,推动航运、贸易、金融深度融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出口口岸。
加速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片区聚焦航运产业生态构建,加速拓展高端航运领域,持续提升船舶交易业务规模,累计开展船舶交易、鉴证、租赁等服务近1700艘次,交易额超30亿元,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平台。全球业务量排名前十的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项目注册落地,填补了青岛作为国内主要港口城市在重要船级社总部上的空白。联动省内外16个港口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惠及出口企业859家、涉及货值136亿元。全球首个绿色、智能、无人集装箱堆场顺利竣工,全国首艘智能纯电集装箱船正式开建,人保海洋保险中心挂牌成立,北方首单国际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等相继落地。 持续构建优质产业发展环境。片区以制度创新破解行业痛点,全国首创“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青威一港通”等创新成果,使得货物全链条通关平均提速30%以上。持续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改革,创新“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模式,加强内陆港建设,推动港口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今年上半年开展“一单制”业务达3.2万标准箱。搭建国际航行船舶供应绿色通道,有效降低船供企业经营成本,年供退船业务规模超5万单。建立“海事+自贸”协同机制,围绕港航数字化、绿色燃料供应等15个领域深化合作;在全国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机制,高效运行山东船员权益保护中心,护航海员人才高质量发展。

青岛自贸片区机关办公楼。
青岛自贸片区始终以“贸易”为核心根基,深耕国际贸易产业,推动片区成为沿黄流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片区聚焦“载体建设、痛点破解、服务升级、政策赋能”,出台内外贸一体化政策等产业政策、功能政策,设立10亿元规模大宗商品贸易风险补偿资金池,在全国率先建成政府投资运营的数字仓库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北方自贸区首个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半年实现离岸转手买卖国际收支同比增长59.9%,推动国际贸易产业再上新台阶。片区以占全国自贸试验区1.3‰的面积,贡献全国自贸试验区21‰的外贸进出口额,新型离岸转口贸易、易货贸易额已连续三年占全市、全省比重达90%、80%以上。 创新“引领度”日益增强 不久前,《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标准图册》2025新版发布。新版图册系统增设全国首创建设工程“四证一单”、全省首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等制度创新做法,编制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7天,将以往数十次的审查修改减少为1次。 “公司在全国参建过很多项目,青岛自贸片区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做法,是我见过最便捷、最高效的。”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部长钟戟表示。企业的肯定,是对青岛自贸片区日益增强的创新“引领度”的最大认可。 “十四五”期间,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努力打造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新高地”。截至目前,片区探索形成国家、省级层面推广、认可成果97项,其中,2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国家及有关部委推广认可,84项入选全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口岸通关更加便利。片区围绕大宗商品“进、存、转、销”全流程,创新全链条监管方式,在进境环节打造了以“先放后检”理念为代表的通关模式,货物经现场检查合格即可卸船、转运,提离口岸监管场所,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探索实践,已覆盖原油、成品油、铁矿、铜精矿等多品类货种,助力企业在进境、仓储、流转、转销等环节平均压缩通关时效70%以上。 数字化贸易功能更加完善。重点围绕数字仓储、数字仓单、数字金融全链条,针对贸易企业货物仓储期间占用资金问题,通过创新破解监管难、质押难、融资难的痛点堵点,打通“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路径,构建可信数字仓单融资体系,盘活了企业库存资产,这一做法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 绿色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国首创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自贸”发展指标体系,赋能青岛片区集聚3家“灯塔工厂”,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灯塔基地”;创新推出出口产品碳足迹评价机制,覆盖钢铁、智能家电等30余种产品,以片区内某集装箱公司为例,单份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帮助企业降碳13%。 海洋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在海洋港口服务方面,先后搭建国际航行船舶供应平台、海事综合服务平台、船舶交易平台、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平台,助力青岛片区集聚航运企业超3000家。在海洋治理创新能力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前置认定新模式和新方法,将海洋经济主体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6.6%。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青岛自贸片区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深化方案、对接规则方案等赋予的改革试点举措,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好发挥了先行探路、引领带动、服务示范作用。
产业“承载度”加速提升 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产业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园、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度加快,为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充分彰显出片区加速提升的产业“承载度”。 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岛自贸片区已集聚9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每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为10%。现有1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2亿元,同比增长13%。截至今年9月,青岛自贸片区共新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内资项目726个、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9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6家,累计达到190家。 以产业创新引领高端制造。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优化产业生态,围绕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片区规划总面积超万亩地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努力打造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高地,相继落户思锐智能、中微创芯、方益科技、贝斯兰等48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总投资约1800亿元,已初步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以转型提升高端制造。以数字经济作为驱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片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向重点产业渗透,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在智能家电赛道,培育2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海尔中央空调、冰箱、洗衣机3家互联工厂接连被世界经济论坛(WEF)评为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数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三,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灯塔基地”。

清源农药植物基因科技种子培育实验室。
以绿色发展赋能高端制造。青岛自贸片区围绕数字赋能和绿色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基因科技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绿色技术项目,推动产业绿色化进程,树立绿色制造典范,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基因科技产业集群集聚项目达到59个,总投资超120亿元,华大智造、国信药业、清原作物3家龙头企业入选“10+1”生物医药链主企业。

以华大智造为引领的基因科技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当前,青岛自贸片区正持续深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专产业链,做大做优产业园,再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链项目,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产业链协同,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集群。
区域“活跃度”不断激发 今年9月底,青岛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成功完成各项手续,进入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青岛自贸片区开展“零跑腿、跨地域”服务模式,以“急诊式”专属对接、“接力式”专业审查、“云课堂”定制辅导,全力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青岛自贸片区的服务不仅高效,更有温度,帮我们解决了老厂区升级的大难题,为后续投产抢出了宝贵时间。”青岛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负责人刘宪敏表示,这种向前一步、主动作为的做法,让他们很受感动。 围绕企业发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高品质营商服务环境,是青岛自贸片区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设立专门的营商环境部,成立企业家督导委员会,提供360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片区通过改革创新营造更好环境,让项目企业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 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片区创新推出的企业登记业务“智能表单”、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等新模式获全国推广,“经营主体登记注册代理服务管理体系”获国家部委认可。创建“管委会+专业机构”公平竞争审查会审机制,在全国首创“企业除名”制度体系,率先以告知承诺制实现FDA小型企业资质认证收入证明“即时办结”,全省首个“商务标智能辅助评标”系统上线。 政务环境智慧便捷。推出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2.0版本,入选国家政策文件。进口、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评审数量全省占比65.7%。企业注销、变更、迁移等5个场景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跨域协同保护“3+2+1+1”、电子证照联展联用“一站式集成”等多项政务服务新模式,企业诉求总体办结率99%。 法治环境公平公正。加快青岛中央法务区自贸法务区建设,成立全国首个“检护自贸”服务联盟,揭牌运营全省首家涉外检察服务中心。深化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全国首单专利密集型产品保险生效,市维权援助、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落地运营。青岛海事法院自贸区审判区审理涉海案件2000余件,逐渐成为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 青岛自贸片区已连续4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园区”,中德生态园则被授予“最佳营商环境园”“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当前,青岛自贸片区新增注册企业、纳税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已经分别达到成立前的2.16倍、1.71倍,区域“活跃度”不断激发。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锚定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目标,青岛自贸片区将把握新要求、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高标准谋划、高效能推进、高质量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提升制度集成创新能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现代化产业能级、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速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凯见习记者 高小岩 摄影 孙进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