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日前建成投用,这是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该光伏电站装机功率达7.5兆瓦,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整体项目年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不仅具有零排放、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对漂浮式光伏在沿海、浅海地区全海水环境的推广也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项目创新采用漂浮式光伏结构,所在水域与海域连通,利用海水表面空间发电,通过光伏板随潮汐同步升降设计,缩短板体与水面距离,最大限度借助海水散热,通过冷却效应提高发电效率5%—8%。
在全海水环境下,光伏系统面临海水腐蚀、生物附着、潮汐波动等问题,为解决应用难题,研发团队联合国内领先的材料研发和浮体生产企业开展创新技术攻关,开发出抗盐雾腐蚀、抗藤壶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研发出可抵御13级大风、适应3.5米潮汐落差的水下锚固系统,较传统的桩基式光伏降低投资约10%;光伏板与线缆贴近水面巡检通道,较传统桩基式光伏运维时的安全性显著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此前,在项目所在的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青岛炼化已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水面光伏项目的建成投用,打通了青岛炼化新能源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形成“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有助于氢能与光伏高质量耦合发展,为青岛绿氢炼化、绿氢交通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据介绍,下一步,青岛炼化将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再拓展建设23兆瓦漂浮式光伏项目,强化新能源供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