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不断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向“新”图强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Ⅱ期临床试验;我国开放海域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青岛海洋产业的“答卷”令人瞩目。
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韩加君 摄
成绩背后,是青岛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不断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近年来,拥有882.92公里海岸线、约1.17万平方公里海域的青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快向“新”而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藻肥、海藻饮料、海藻面膜、海藻医用辅料……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藻生物科技馆,以海藻为原料研发的百余种产品一一陈列,公司对海藻的利用实现了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跳跃,产品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 公司党委书记张国防说,过去对海藻的利用主要是提取碘、甘露醇和海藻胶,产品比较单一,用途也很有限,主要用于工业印染。近年来他们对海带进行高深加工利用,每吨8000元的海带经过提取变成每吨价值1.6万元的海藻酸盐;再加工成海藻酸纤维,价值提高到每吨8万元;做成海藻酸盐伤口敷料,每吨卖240万元;而纯化得到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每克的价格堪比黄金! “一棵海藻做成一个大健康产业”的故事,正是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从全球看、全国看,现代海洋城市的首要特点就是科技领先、产业发达。今年,青岛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共31项工作任务,其中,科技和产业14项,接近一半,尤其是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明确了‘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体现了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路。”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李飞表示。 顶层设计不断加码,驱动青岛海洋产业跨越升级—— 港口航运服务业方面,青岛港智慧化通用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全面上线,青岛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方面,抗肿瘤药物BG136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LY102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形成集聚开发、梯次产出态势;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交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青武麦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装备,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 依托科技创新,青岛不断激活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
以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8月底的即墨区鳌山湾,碧波荡漾,位于该海域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向海逐光。该项目是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也是目前开放海域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今年5月30日,该项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网发电,来自青岛海域的海上“绿电”开始通过国家电网源源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 重大项目是青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青岛聚焦“4+4+2”现代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青岛在建海洋重点项目137个,开工在建率80.59%,完成投资212.9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2.94%。 一个海洋重点项目,就是一个产业发展“推进器”。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一期投运,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船交付运营,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项目竣工交付,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工程二期项目竣工……今年上半年,青岛11个海洋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有力推动海洋新能源、现代渔业、海洋文旅业等“4+4+2”现代海洋产业提质升级。 更多的海洋项目还在谋划推进中。据市发展改革委统计,在海上风电方面,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已在青岛新筛选出5个海上风电场址,项目全部建成后,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300万千瓦,进一步夯实青岛在海洋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优势。 从“一棵藻”到“一粒药”,从“向海逐光”到“向海揽风”,青岛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正全面铺展,现代海洋产业强势崛起。 “2024年,青岛海洋经济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四上’涉海企业达3221家,约占全省的30%;海洋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全市15个主要海洋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2524.3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省的31.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李飞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