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多家农贸市场掀起新一轮改造升级,用“烟火气+社交力”聚集大量年轻客流,成为融合在地餐饮、文化体验与社交价值的复合型城市生活新客厅—— “逛吃”地道青岛,农贸市场进阶消费“宝藏地” 清晨的团岛农贸市场人声鼎沸,这份热闹早已不只来源于新鲜青菜或几尾活鱼。香气弥漫的炸糕摊前,市民游客扎堆排起长队;拐角处的咖啡店旁,年轻人手持咖啡悠闲交谈;大排档里,厨师手中的炒锅翻飞,刚从海鲜区买来的鲜活虾蟹片刻就被端上餐桌。而十几公里外的埠西市场,也上演着相似的热闹,直至凌晨时分,海鲜加工大篷内依然座无虚席…… 当下,青岛多家网红农贸市场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用“烟火气+社交力”聚集大量年轻客流,菜市场俨然成了城市旅游新地标。当市场中的智慧大屏与菜篮比邻,当各色美食新兴业态和果蔬生鲜共生,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对城市温度的留存与传递。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 近年来,伴随着青岛农贸市场不断改造升级和规范管理,传统菜市场通过文旅融合、智慧赋能与业态升级等方式,逐渐从“单一买菜场所”蜕变为融合在地餐饮、文化体验与社交价值的复合型城市生活新客厅,满足年轻一代多元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老菜场”变“文旅场”,年轻人纷至沓来 飘着清香的果蔬,花样繁多的小吃熟食,活蹦乱跳的虾蟹海鲜……旅游旺季的青岛,农贸市场里藏着生动的城市烟火图景。而在这份烟火气中,涌动着众多年轻人的身影。 在团岛农贸市场果蔬区鲜榨果汁摊前,一对来自湖南的年轻情侣正在品尝刚榨出来的新鲜果汁。摊主田女士一边麻利地整理水果,一边倾听顾客的“点单”需求。“我们经营这个摊位十几年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市场,其中很多都是外地游客,鲜榨果汁也越来越红火,旺季时一天大概能卖出上百杯。”田女士表示。 趁着暑假,30岁的苏州游客刘先生带着家人来青岛旅游,在领略滨海风光之前,他们先来到了浮山所农贸市场海鲜区。选购上几只鲜活螃蟹和虾虎等海鲜,在“吃海鲜大排档”支付几十元加工费后,一家人坐等享受美味海鲜大餐。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镶嵌”在街头巷尾的菜市场,是体验城市味道最直接的地方。 “老菜场迎来新客群,有了新活力。在年轻消费者带动下,市场日均客流稳定在2.5万人次,而今年‘五一’期间客流‘爆发’,达到4万人次,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年轻游客。”在团岛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何晓楠的印象里,近些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占了大头。 埠西市场摊主王先生也见证了这场变化,“尤其是旅游旺季,市场近一半是拉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团岛、埠西、浮山所、营口路等市场被列为打卡胜地,不少游客跨越千里,只为寻找“地道青岛味”。
入夜,埠西市场海鲜加工大篷内人声鼎沸。
原本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菜市场,现在俨然成为年轻人热衷体验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旅场所。一种崭新而时尚的消费场域,正由菜市场生发。 农贸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集市,那时的市场是人们交换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贸市场逐渐从露天集市演变为固定的室内市场。不过,许多老旧的农贸市场因各种问题被逐渐边缘化,一度远离年轻人的视野。 “为了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在政府支持和推动下,一些传统菜市场开始寻求变革,掀起了‘爆改’热潮,通过现代化手段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市场监管局农贸市场处负责人表示,仅在2021年和2022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撬动市场投资1.2亿元,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3处,2022年至2024年每年打造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以上,不少市场凭借新烟火气、新设计及新体验,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市场整治和放心消费场景打造,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践行放心消费承诺,培育“安全放心、质量放心、价格放心、服务放心、维权放心”的农贸市场,成为“老菜场”向“文旅场”精彩蜕变的有力推手。
菜市场成“菜食场”,尽情享受“海鲜自由” 走进热门网红菜市场,不难发现,年轻人爱上菜市场与买菜关系不大。 对于大多数菜市场来说,中午并不是一天的营业高峰期,但中午的团岛农贸市场内却是熙熙攘攘。尤其是海鲜区和加工区人来人往,询价、挑选海货,拿到大排档加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吃得不亦乐乎。 正是消费群体结构的转变,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出现。何晓楠介绍,“近几年游客数量激增,他们经常询问能否现场加工海鲜,我们就顺势转型海鲜大排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改造,目前三大餐饮区面积约1500平方米,仅今年8月前半个月就餐人数就达5万人次。” 晚上9点的埠西市场海鲜区依旧人来人往,市民黄先生带着外地来的几位朋友挑选完海鲜,转身进入海鲜加工大篷。不久,辣炒蛤蜊与清蒸螃蟹的香气便弥漫了整个餐桌,搭配上清爽的扎啤,驻唱歌手王梦献上一曲《乌兰巴托的夜》,一幅生动的青岛夏夜画卷就此展开。

埠西市场内,外地游客正在享用海鲜大餐,更有驻唱歌手演唱《乌兰巴托的夜》。
在陕西游客岑女士看来,这种“自主选购+即时烹饪”的消费模式,让他们能以更优惠的方式尽情享受“海鲜自由”的乐趣,实现了体验与性价比的“双丰收”。 每一座城市,菜市场都是体验本地滋味的地标。青岛菜市场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海鲜+啤酒”市井文化。 随着“菜市场+餐饮”“菜市场+文旅”等强社交感类型的“网红市场”不断涌现,许多改造转型的农贸市场发现了其中的逻辑,如今渔鲜达海鲜市场、小港海鲜市场、鲍岛农贸市场等也都实现了市场内“即食零售”,即在摊位上买,在隔壁现场加工,享受独特的体验式购物氛围。

干净整洁的鲍岛农贸市场内,各色商品琳琅满目。
“菜市场+餐饮”的鲜活场景宣告着菜市场生鲜买卖的单一功能正在萎缩,而“吃”的现场体验却日益成为主角。传统菜市场正不可逆转地从“菜市场”进化为“菜食场”——一个深度融合食材交易、即时加工、在地餐饮与文化体验的复合型城市生活场景,并能集合本地物产与饮食,成为保存城市独特性的文化基因库。 从古代的“日中为市”,到20世纪80年代遍布街巷的社区菜场,再到如今被贴上“网红”“智慧”标签的现代化农贸市场,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刻录着城市发展的基因,也成为城市更新的一面镜子。
“柴米油盐”到“社交空间”,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沿着团岛农贸市场漫步,上方是钢构的简易棚顶,眼前是琳琅满目的新鲜蔬果和肉禽海鲜,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与询物问价声。 方寸之间,拐角处一间装修清新的小屋映入眼帘,让人颇感意外,这是一家青岛本地咖啡店——李想珈。 为什么把咖啡店开进菜市场? “我希望将咖啡融入日常。”李想珈咖啡店创始人高振贵表示,早在2010年,他就在大学路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作为青岛首家开在农贸市场里的咖啡店,李想珈咖啡店开业3个多月已经实现盈利,客流组成颠覆预期,购买主力不是游客,而是本地市民。“上线外卖平台短短一个月就卖出了2000单,几乎是大学路店的3倍。”高振贵表示,在菜市场里有这个销量,说明人们的消费需求有了更多层次。

李想珈咖啡店开进团岛农贸市场。
有专家指出,情绪消费不仅是购买商品的行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慰藉。而农贸市场这个充满浓郁烟火气的地方,正悄然变身为情绪消费的“宝藏地”。 茗初茶饮店虽然开业不久,但一些慕名而来的市民已经成了店铺常客。“奶茶价格实惠、味道醇正,我下班后顺道来买一杯。”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很久没有喝到这么地道的奶茶了,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团岛农贸市场的文创店内,河北游客侯女士正在精心挑选心仪的青岛特色文创产品。“菜市场里不仅有‘柴米油盐’,也多了‘诗和远方’。”店员王女士介绍,以前逛菜市场的多是周边社区的老熟人,自从有了文艺范儿、艺术化元素,食客、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生意越做越好。

游客在团岛农贸市场的文创店内选购商品。
浮山所农贸市场同样在上演“场景革命”。改造升级后,这里既是食材集市又是文化秀场,当艺术雕塑矗立海鲜摊旁,传统菜市场也蜕变为美学复合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打卡。 从便民、利民到丰富消费场景,再到营造调节生活、释放情绪的社交空间,青岛农贸市场正凭借场景再造、业态进化、商业跨界等举措,聚新业态新场景于市井百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满足着市民游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现代农贸市场,这一融合了效率与温情、传统与创新、商业与文化的生命体,正以其升腾的烟火气,重新定义着城市的呼吸节奏与情感温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文/图)
记者手记 老菜场,新花样 吴帅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不少城市都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曾经杂乱拥挤的老菜场迎来“重生”。而在这场“菜篮子”变革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颠覆性的功能重构与跨界融合让现代农贸市场不再只是买菜的地方,它可以是社交空间,可以是热门网红打卡地,也可以是商业综合体。 很多传统菜市场也“玩”出了新花样,变得越来越“潮”。温州双井头菜场的“盘菜生书店”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店内书籍大多与饮食文化相关,成为展示温州本土饮食文化的窗口;哈尔滨革新市场引入首店经济,成了一个可购物、可逛街、可约会、可交友的菜市场;上海“乌中市集”曾与奢侈品牌PRADA合作快闪活动,将菜市场变为时尚打卡地…… 菜市场是如何成为“网红”的,又该怎样“长红”?辗转在青岛多个农贸市场,记者试图求解。 可以看到,新消费升级驱使着实体零售的消费主体发生变化,年轻人成为新消费的“主力军”,消费需求逐渐向品质化、多样化、便捷化、场景体验化转变升级。不少传统菜场深谙背后的商业逻辑,顺应多元需求,通过环境整治、空间重构、业态更新、科技赋能和文化挖掘等方式推动市场革新,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也留住中老年人固定客群。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农贸市场一定是多元、综合的,要把社区服务的各种业态融合进来,通过数字化、特色化等创新实现长足发展,不断重构城市消费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