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无上荣光凝聚奋斗力量 接受检阅各方队中的“青岛身影”,让家乡人民倍感骄傲与自豪
“即墨城第一连”战旗光荣受阅 解放即墨“急先锋” 攻城拔寨“钢八连”
3日上午,当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即墨城第一连”战旗迎风招展。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其前身是胶东军区十三团八连,1941年4月曾被山东纵队第五旅授予“钢八连”荣誉称号。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照片
提起“即墨城第一连”的由来,不得不说发生在1945年解放即墨城的那场战斗。“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共武装向即墨城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党史研究科科长于大超介绍,此次战斗仅用3小时就歼灭日伪顽军3000余人,展现了我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胶东区委和广大军民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向“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占区逼近。胶东军区部队及在战斗中发展起来的近20万民兵,开始向胶东之日伪军据点发起了全面反攻。 我军进入即墨地界后,迅速控制了东至沿海的鳌山卫、西至蓝村火车站一线的战略要地。当时的即墨城守敌依仗高大的城墙、深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的优势和临近青岛救援迅速等条件,顽固死守,以做垂死挣扎。 在攻城部署上,我军攻城指挥部首长确定了乘夜强攻、一举拿下城池的作战计划,并随即向各部队下达了攻城命令:十三团担任主攻任务,南海军分区部队为助攻,从城东、西侧同时攻城;参战各部队于8月26日黄昏前进入攻击位置,看信号弹发起攻击。 各部队奉命后,各自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只等一声令下,立即投入战斗。 1945年8月26日晚8时,三发红色信号弹在即墨城上空腾空而起,各攻城部队全线出击,向即墨城守敌发起了猛烈进攻。城中守敌遭到突然攻击,惊恐万状,仓皇应战。 此时,十三团八连的突击排,越过城壕沟,破除铁丝网等障碍物,对西北角城墙实施大药量爆破。几声巨响过后,城墙被炸开,先头部队迅即奋力冲向前去,抢占突破口。 很快,攻城部队将西城门炸开,部队从各个方向冲进城里。整个攻城战斗只用了3个小时,于夜间11时30分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消灭日伪军3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汽车10辆和其他物资一宗。 “攻克即墨城的战斗,是我军挺进青岛相当重要的一战。”于大超表示,在这次战斗中,十三团八连扫清外围障碍,炸开突破口,使后续部队迅速突入城内,对攻城取胜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被胶东军区授予“即墨城第一连”荣誉称号。他们的事迹是抗战历史上的光辉一页,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战旗光荣受阅 勇破敌阵“出奇兵” 优良作风“代代传”
3日上午,受阅队伍中,“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战旗迎风招展,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兵,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峥嵘与壮烈。 1944年初,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按照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部署,组织发动了春季攻势作战,决定派军区十三团会同兄弟部队摧毁莱阳(今莱西)河源西沟据点。 当时,河源西沟据点驻有伪军1600余人,装备优良,曾配合莱阳城、马连庄的日伪军多次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并且,河源西沟据点有高大的围墙、碉堡十多座,并有地道相互贯通,围墙、壕沟均为双层,外围还有鱼鳞坑、鹿砦、铁丝网等,号称“铁打的河源西沟”。 2月18日,据侦察员报告,河源西沟据点敌人将于当日召开“慰问大会”,让所有守敌轮流喝酒、听戏。深夜,十三团各连按照既定部署,突然发起多路攻击,四连按战前准备的战斗动作,仅用了15分钟就出敌不意地破坏了鹿砦、铁丝网,架好了“桥”,突破了两道壕沟和围墙,攻占了一座大碉堡。 敌人仓促退守至几座高大碉堡负隅顽抗。随后,十三团战士们运用火力掩护与爆破相结合的战术连续突进,一举炸毁敌人碉堡七座,把残敌压迫到三座高碉堡周围。 19日拂晓,已被慢慢压缩到最后三个大碉堡中的敌人仍然负隅顽抗,企图固守待援。可在攻击这三个大碉堡的时候,几次组织爆破均不成功,且敌人援兵已经迫近。 关键时刻,已连续爆破两座碉堡的四连战士王克山抱着偌大一个炸药包翻滚腾跃。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削去了半个,紧接着他又连续爆破了另两座碉堡。全营猛压过去,很快打垮敌人。 19日7时,战斗结束。此战,十三团缴获兵工厂一座、机枪14挺,长短枪800余支及大量物资。战后,十三团获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四连获“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称号,王克山被评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并被授予“爆破大王”称号。 历经硝烟战火,“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奋斗强军的脚步愈加坚定,一代代官兵始终坚持敢打必胜的信念永不变、英勇战斗的精神永不变、冲锋在前的作风永不变。调整改革后,该连全面换装转型,不少课目从零练起。面对转型攻坚与大项任务接续挑战,他们始终把胜战基因转化为部队聚力打赢的“催化剂”。 丰碑永恒,精神永照。多年以来,“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始终注重传承弘扬光荣传统,连队每年连庆、新兵入连都要组织参观荣誉室,重温战斗故事、面向战旗宣誓等活动。同时,常态化组织官兵开展“学党史军史、铸军魂连魂”活动,不断把胜战基因融入官兵灵魂血脉。阔步强军征程,“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官兵将用坚决行动践行忠诚品质,靠胜战打赢履行神圣使命,在训练中把技能本领练到最狠、练到最强、练到最极致,把赤胆忠诚写在鲜红战旗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预备役部队方队队员付龙龙: 以最挺拔的姿态接受检阅 澎湃对祖国最深沉的祝福
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农业银行青岛即墨分行的付龙龙作为预备役部队方队的一员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也是继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后,付龙龙第二次参加阅兵。

预备役部队方队队员付龙龙
“当我迈着正步,以最挺拔的姿态接受检阅时,心中无比骄傲与自豪,澎湃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祝福。此次盛典所展现的国威军威,于我而言,是亲身参与的荣光,更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付龙龙说。 2008年,19岁的付龙龙光荣入伍,12年军旅生涯中,他敢于拼搏、勇于担当,凭借出色的表现,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官,8次获得部队嘉奖。2009年,付龙龙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此外,他还多次参与海上巡逻和实弹演习,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 2022年,付龙龙从部队退役后加入农业银行青岛即墨分行,成为一名“银行人”。工作中,他依旧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自律的作风,主动学习,接受挑战,先后担任柜面经理、大堂经理和个人客户经理等职务,把自己从“外行”成功转型为“内行”,用有温度的服务践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获得充分认可。 2024年,经原服役部队推荐,付龙龙被编入海军预备役部队。 阅兵既是阅人,更是育人。 在半年多的选拔和训练过程中,付龙龙始终以最高标准自我要求,刻苦训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完成每一项任务。 “正是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汇聚成天安门前那气贯长虹的整齐队列,凝聚成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力量!我将把这份融入血脉的纪律性、执行力和爱国情,转化为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努力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付龙龙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战旗方队队员刘正勋: 继承优良传统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3日上午,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战旗方队队员中,青岛胶州人刘正勋就在其中。

战旗方队队员刘正勋
刘正勋是“老虎团”战旗擎旗手。“老一辈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盛世,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官兵,就是要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近期接受央视采访时,刘正勋坚定地说。 刘正勋的妻子林欢告诉记者,这是刘正勋第二次参加阅兵活动。2015年,他曾作为英模部队方队旗手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当看到战旗方队出现在电视画面中时,林欢无比光荣,也无比自豪。“虽然只有远景,但我仍能一眼认出他。” 刘正勋与林欢的孩子今年五岁,孩子告诉妈妈,今天幼儿园也组织了集体观看活动。“孩子骄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他爸爸也在接受检阅的队伍当中。相信他长大后一定会以父亲为榜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正勋今年35岁,从儿时便怀有从军报国的梦想。2008年,他正式参军入伍,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永远不要说放弃。”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 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刘正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反复练习操作技能,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陆军方队护旗手王义飞家人: 穿上军装报效祖国 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
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阅兵分列式上,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冷家小庄的王义飞作为陆军方队护旗手受阅,让家人倍感激动与自豪。

陆军方队护旗手王义飞
仪仗方队第一个走过天安门广场后,电视上的直播镜头转到陆军方队,王新国一眼就认出了儿子王义飞,王义飞的奶奶和母亲更是高兴地在炕上站了起来。看着孩子身姿笔挺、步履铿锵地接受检阅,王新国难掩激动:“太帅了!终于在电视上看见你了。” 因为忙着训练,王义飞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母亲盛金叶很是牵挂。看着电视屏幕上的王义飞,她一边抹着眼角一边骄傲地说:“看见我儿子了。”一旁的奶奶董玉花笑容满面,身边亲戚问“看到孙子了高不高兴”,她连连点头:“高兴高兴,太高兴了。” 王新国也是一名老兵,1989年入伍,在部队服役了四年,他常常给幼时的王义飞讲述部队的故事。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王义飞一直非常想当兵。“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很希望自己能够穿上军装,报效祖国。”王新国说。 年满18岁后,王义飞踊跃报名参军,于2018年新兵入伍,完成了儿时梦想。入伍后的王义飞,训练刻苦、表现优异,先后多次获得“四有”优秀士兵、“神枪手”等荣誉,证书和奖章铺满了桌子。由于表现突出,他还作为“四有军人”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专业的培训学习,并在相关比武中拿了三项冠军。 今年2月,王义飞开始参加阅兵集训选拔,通过层层集训考核后最终入选。同为军人,看到儿子干得比自己更加出色,王新国很为儿子骄傲和自豪:“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在部队好好锻炼,可以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民兵方队队员杨艺家人: 心情无比激动 这是全家的光荣
3日一大早,家住崂山区北宅街道的姜翠英便陪同父母守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当天上午,姜翠英的“00后”女儿杨艺,作为民兵方队的一员,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

杨艺
“爸、妈,快看!杨艺就在这儿!”当民兵方队在屏幕中缓缓行进时,姜翠英激动得一下子站起身,快步凑近电视,指着画面中女儿的身影,迫不及待地与年过古稀的父母分享这份骄傲。 姜翠英告诉记者,杨艺2020年在临沂大学就读期间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服役,2022年退役后重返校园继续学业。“自从年初接到‘征召’任务,我们已经半年多没见面了。电视里的杨艺更精神了,也更挺拔了。”姜翠英语气中难掩激动,却也透出几分心疼,“虽然她在方队里英姿飒爽,但我知道,背后训练肯定很辛苦。这半年我们偶尔联系,她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没喊过一声累。她说,自己仿佛就是为这一光荣的时刻而生的。” 杨艺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光荣一幕,也让其74岁的姥爷姜纯文激动不已。“这孩子从小要强,没想到今天能在天安门前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姜纯文笑着说。 “此刻的心情无比激动!大半年训练的汗水与泪水,终于化作了今天的喜悦。祝福伟大祖国越来越好!”与家人一同收看完大会直播后,姜翠英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一段文字,并配上自己用手机在电视屏幕上抓拍到的女儿照片——那一刻,光荣属于杨艺,也属于每一位在她身后默默支持、深情守望的家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驻青高校多位大学生接受检阅: 汗水无数次浸透戎装 阅兵场上展现青春担当
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这场盛大的典礼中,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李子菡,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齐李晨、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刘容秀等多名驻青高校大学生参加阅兵方队,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站在长安街上,接受检阅的那一刻,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够作为民兵方队队员兼教练员参加阅兵,齐李晨感到无上光荣。2019年9月,齐李晨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一员。 今年1月份,她应召参加九三阅兵训练,成为民兵方队队员兼教练员。双重身份,责任重大。“最初接到任务时,我手里攥着的训练手册被翻得卷了边。最难忘的是合练那天,当所有方队踩着同一鼓点向前,我的眼眶突然发热。”如今再想起训练场上的点点滴滴,让齐李晨感受最深刻的不是“零误差”的标准,而是队员们眼里的光。“当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激发的是奋斗热情,振奋的是民族精神,希望我们能传承力量,一路向前。”齐李晨表示。 作为民兵方队的一员,刘容秀紧握钢枪望向天安门的那一刻,涌动的热血几乎要冲破胸膛。“我们胸前徽章上的金穗和枪口的光一同闪烁,我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方队步伐共振,感受到每一寸肌肉绷紧却不敢颤抖,当战机呼啸掠过,人民群众欢呼鼓掌,我更加懂得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今天的盛世,更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山河无恙。”刘容秀表示。

齐李晨(左)和刘容秀
刘容秀的外公是一名退役军人,受外公熏陶,她从小就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在大一寒假期间毅然选择报名参军。刘容秀入伍后,服役于南部战区空军某部。“阅兵的经历已深刻烙印在我的生命里。这份刻进骨子里的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和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素质,是我面对学业和未来挑战最坚实的底气。”在未来的日子里,刘容秀将继续传承军队优良作风,践行忠诚于党、奋斗强军的铮铮誓言,继续守护山河锦绣、家国盛景。 “当我站在长安街上,以最挺拔的姿态接受检阅时,心中澎湃的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祝福: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阅兵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子菡仍旧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2022年9月,李子菡在青岛科技大学报名参军入伍;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她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2025年2月,她应召参加九三阅兵训练。

李子菡
“作为一名退役女兵,阅兵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光荣神圣的任务,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谈到阅兵训练时的场景,李子菡说:“训练场上,我们迎着晨光起步,伴着星光收队,汗水无数次浸透戎装。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步踏响都凝聚着无数次的重复与坚持。我们把五彩斑斓的生活融进绿色方阵,用青春的蓬勃朝气,展示着新时代的巾帼风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杨琪琪 王世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