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关键词国际博物馆日·逛馆观展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与时代共振。青岛市博物馆先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起承转合,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名片和人文地标。 “走,逛博物馆去!”作为正在崛起的“博物馆之城”,青岛是感受文博产业发展风向的绝佳处。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大课堂。打卡博物馆,不是娱乐,而是学习,这正是博物馆文化的迷人之处。在公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博物馆营造了一个博大的文化语境,打通博物馆与更多人群的壁垒,让民众获得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幸福感,正是博物馆的开宗明义之举。 作为诸多博物馆的“领头羊”,青岛市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和教育基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对美的感知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何以记忆 何以青岛 伦纳德·蒙洛迪诺在《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中这样阐述:“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利用过去的知识和创新去创造的动物。”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博物馆的魅力。 作为高度结合的多层次文化空间,青岛市博物馆如同城市的“记忆之窗”,让人们触摸到这个城市最深远的记忆,欣赏其往昔的神秘,感受其现在的活力,并展望其辉煌的未来。 “青岛市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小时候,我经常去的是位于市南区大学路南端的老馆,那里和青岛市图书馆是邻居,地址在鱼山路37号。这个地方原来是20世纪30年代的红卍字会旧址。那里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有罗马式的、阿拉伯式的,还有中国传统式的。记得当时院子里有四尊高大的石头佛像,我们放学后经常在那儿玩。现在位于崂山区的新馆里,佛像依旧是‘镇馆之宝’。市博物馆常年展出跨越四千年的‘青岛故事’,成为保存城市文化精髓和推广青岛文化的殿堂。经常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展览,成为本地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公共空间和外地游客来青岛的文化打卡地。”这是一位青岛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青岛市博物馆印象”。
航拍青岛市博物馆。王雷 摄
对于几代青岛人而言,博物馆是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很多青岛孩子去市博物馆,不是为了看文物,主要是为了了解青岛的历史。因为今日的青岛市博物馆,站在这个青岛历史与现代的链接处,可以让更多人轻易、直观地循着这座城市的物质性记忆,穿过时空的阻隔,走进几千年历史。透过那些精美的文物与高科技手段复制的时光片段,与浓缩的青岛往事对话,俯瞰青岛历史的辉煌与久远。 青岛市博物馆成立于1965年,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馆建成于2000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放面积9500平方米,展厅12个。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于2020年6月15日获得发改委批复,2020年12月29日奠基,目前工程已基本竣工。新馆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7.15万平方米,开放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26个。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个门类20多万件,珍贵文物两万余件,每年举办各类展览20余场,开展社教活动500余场次,年均惠及群众500余万人次。青岛市博物馆汇聚了青岛文明的瑰宝,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为市民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何以互鉴 何以博物 作家海伦·凯勒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近年来,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青岛每年新开建和开馆的博物馆花开处处,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的城市博物馆体系已经形成。这其中,青岛市博物馆与文明互鉴,与时代同行的前行脉络,可谓见证了青岛发展“博物馆之城”的见证与引领。 1996年,青岛市政府决定于城市东部兴建文化博览中心,1998年7月竣工,其占地面积达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共有16个展厅,设施完善,成为当时青岛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设施。 青岛市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赵好介绍,也就在这个节点,青岛市博物馆适逢两个外部发展良机:一是为提高素质教育,青岛市教育局与市博物馆联合,要求学生参与博物馆举办的社会文化活动,为博物馆带来了广泛且稳定的观众基础;二是与媒体合作,加强市博物馆宣传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联合主办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展览。这些内外部因素为青岛市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0年9月30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试开放,基本陈列《青岛历史文明之光》开展。2001年6月24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开放,《馆藏明清书画陈列》《馆藏古代碑刻拓片陈列》《馆藏近现代书画陈列》《馆藏历代货币陈列》《馆藏古代瓷器艺术陈列》等7个文物专题陈列同时展出。 2007年,青岛投资1800万元,对青岛市博物馆内部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并对展览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陈。改陈期间,青岛市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改陈后的青岛市博物馆于2008年6月28日试运行,7月18日正式开放,推出《青岛史话·岁月回眸》这一通史展览和《百工奇技——馆藏古代工艺品艺术陈列》《彩瓷聚珍——馆藏明清瓷器艺术陈列》《古钱今说——馆藏古代钱币陈列》《乡间画记——馆藏山东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陈列》《左臂丹青——高凤翰书画艺术陈列》六个专题陈列,充分体现了馆藏优势和地方特色,并以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成为青岛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青岛市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08年7月实行免费开放,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青岛市博物馆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创立了“夜色青博”“博琴雅韵”“岁时佳兴”等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何以传承 何以未来 当前,“文博热”持续升温,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9.4亿人次。青岛市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正从收藏研究转向公共文化服务,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容器、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近年来,市博物馆举办《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烽火胶东——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展》等各类精品展览、主题活动500多场,引进《溢彩奇珍——法门寺地宫的惊世宝藏》《极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等高水平展览约30场,让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 今年春节期间,青岛市博物馆围绕“博物馆里过大年”这一主题,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准备了历史类、古代艺术类、红色文化类等9大展览,策划了6场线下互动活动和1场线上研学活动,推出了“2025年新春联名福袋”“彩色蛇年纪念章”新款文创产品,并有10余种文创产品限量打折销售。他们以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自冬至拉开序幕,经过腊八节、小年的铺垫,到除夕、春节的高潮,直至元宵节的终章,多姿多彩的过年习俗环环展开、层层推进,好似在我们眼前上演了一出“国潮”大戏,再度掀起了一阵“非遗热”与“文博热”。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青岛市博物馆重点推出了“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展览展出馆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全部38部古籍,以书写——翰墨流芳、印刷——文心大观、传拓——历久弥珍、新生——永续传承四个单元介绍传统古籍的制作工艺,每部古籍都辅以说明展示其珍贵性,是青岛市博物馆古籍收藏保护成果的集中检阅。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以其特色的馆藏、高品质的展览、多彩的活动以及不断创新的展览形式,吸引了市民和游客,成为“青岛必游”的网红打卡地。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谈道:“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打卡博物馆变成一种时尚与潮流,也少不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纪录片的火热“出圈”。尤其近年来,几乎所有与博物馆有关的热度、热词都是年轻人最先发起的。比如,敦煌博物馆联名服饰被年轻人穿“出圈”;“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100万件”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一“小物件”创下了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年轻人认为,买到它约等于把“博物馆带回家”。同时,大部分公立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对于年轻人而言,逛博物馆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知识,而且也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看展式社交”。 让历史再现来时之路,用传承弘扬未来恢弘。2020年底,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启动。新馆紧邻老馆建设,设计立足青岛崂山自然和人文特色,含有“浪涌石开、时空留痕”之蕴意。新馆建成后,总面积达7.1万平方米,届时将以全新面貌展示青岛地区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文化、生态文明及中国艺术之美。 随着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文博场馆日益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创新文物展现形式、引进特色临展以及文博教育等举措,博物馆正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前沿阵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