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服务业形态与价值、重塑城市经济底层逻辑,定义未来产业竞争新范式—— 青岛现代服务业:融合与破界之道 胶州湾畔,一艘艘货轮从自动化码头驶向深蓝;崂山脚下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通过AI药物筛选平台加速研发海洋新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的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展现着2.2万余家注册企业、申报金额突破2500亿元的经贸往来;东方影都摄影棚里,150台相机同时亮起闪光灯,在多角度定格演员的表演,也在生成数字“替身”……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画面,共同勾勒着青岛现代服务业的立体图景。 数据也许更直观。青岛的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超过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长尤为强劲。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些“现代”特质突出的产业,分别增长36.4%、27.0%、20.2%。 这是巨大的变迁。追溯“源头”,当是“服务业”被冠以“现代”。改变的不只是名称,更是内涵的根本性蜕变。它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与模式迭代,而是产业思维与格局的突破,是一场以融合为路径、以数字为底座、以高端为方向的颠覆式创新和系统性变革。 现代服务业以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价值等特征为标识,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从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审视,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体系中的位置正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跃迁,从“被动支撑”向“主动引领”蜕变。 从融合化、数字化、高端化这一“三维坐标系”观察,青岛现代服务业,不仅重构着服务业的形态与价值、重塑着城市经济的底层逻辑,更定义着未来产业竞争的新范式。
“长”在产业链上 现代服务业的“现代”二字,首先体现在其突破传统产业边界的能力,成为串联生产与消费、制造与服务的“超级连接器”。 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是“长”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的。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链重要节点,上海不仅引来了特斯拉超级工厂,还坐拥国际顶级的F1赛事。引入特斯拉的“龙头强链”逻辑不难理解——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至少360家供应商、10万个就业岗位,以及60家中国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商体系。 F1引擎的轰鸣,则凸显了上海将实体制造和数字产业融合打造“数智生态”的“野心”。作为一项对科技服务要求极高的超级赛事,F1赛事的落地,不仅拉动了相关领域消费,还进一步深化了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等领域的布局。 上海的产业实践证明,融合化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需要“化学催化”,通过服务要素的渗透、业务流程的重构、价值链条的延伸,创造新的需求场景与产业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融合逻辑,在青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生长出了一批“两业融合”的标杆。 为低空经济“领航”,星图智慧基于自身在天基卫星与地球超级计算方面的特有优势,链接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及配套、飞行服务与保障、载人载物场景应用等产业,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数字城市底座,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低空经济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
总部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斯坦德集团打造了行业领先的谱图解析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研发服务。
护航生物医药研发,斯坦德打造了行业领先的谱图解析数据库,开发涵盖500种以上浸出物数据库、100种以上基因毒性杂质数据库,开发多项非标检测技术,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医药制造企业有机融合,瞄准企业定制化研发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深耕“AI+制造”的创新奇智,研发了“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的技术底座,打造面向设备运维、销售运营、内部协作等多场景的AI智能体,同时以工业软件和工业机器人为应用两翼,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软硬结合”的AI整体解决方案。 伴随产业迭代的大潮,青岛近期出台《青岛市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共生演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青岛的构想中,当服务业的融入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时,产业间的资源、要素与价值链将重新整合,形成城市新的产业形态。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融合化从横向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赋能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则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纵向深化推动力。 日前,阿里巴巴继宣布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发展AI之后,又加码投资500亿元重仓即时零售。对此,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过去25年淘宝干了一件事——把制造业搬到平台上,接下来我们看好一件事,就是把服务业搬到平台上,用技术、市场和平台力量推动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30分钟送达的药品、当日达的商品、随时可约的家政服务——即时经济是服务业数字化的一个切面。 现代服务业的生命力在于对需求的创造性响应。在更多的领域,这场由数字化激发的创新不仅催生新业态,更重塑城市生活节律,重构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更智能的金融。日前上线的青岛银行远程柜台二期项目创新推出“自助办+远程办”双引擎模式,深度融合数智化技术与多元化应用场景,打造出渠道多元、人机协同、安全可靠的远程金融服务体系。 更智慧的医疗。青岛搭建了全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汇聚38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数据,建成慢阻肺、肿瘤等7个专科专病能力提升系统和规范化诊疗知识库,开展智能辅助诊断和标准化质控。 更高效的人才资源配置。山东恒晟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搭建数字经济人才供需智能平台,精准定位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师、工业设计专家等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时,深度融合财税与信息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涵盖用工成本优化、人力数据分析、智能考勤系统搭建等的全流程、一站式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体验更好的数字文旅。青岛提出加大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培育文化和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40个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加快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仅今年,青岛就陆续上新了大型沉浸式数字演艺《寻梦沧海》、U·Sea奇幻海世界、青岛深海奇遇VR沉浸展等融入城市海洋特色的数字文旅项目,刷新文旅体验。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这场深入服务业细部的系统化升级,绝非简单的“上系统、建平台”。数字化解决了服务的连接和触达问题,智能化则是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算法的精准理解、场景的智能响应,将服务从“标准化交付”升级为“个性化定制”,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判”。 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呈现了服务业智能化的未来图景。一副AI智能眼镜可以是服务“多面手”——看一下就能支付、看到食物变身营养师、进入景点化身讲解员、实时翻译让用户轻松跨越语言障碍。具身智能机器人更是深入超市、美食街、修理铺、医院,担当起售货员、厨师、修理工、康复师等服务业角色。 这些已经初步具备落地可行性的场景,意味着AI正在从“炫技”迈向深度“惠民”的新阶段。未来,服务业与AI融合的发展也被寄予厚望。 向价值能级高端攀升 现代服务业的“现代性”,最终要体现在其价值创造能力上。如果说融合化与数字化是服务业发展空间和规模扩张的路径,高端化则是服务业价值能级攀升的关键。 一座城市高端服务业的竞争力,源于其难以被复制的“能力壁垒”,其核心是推动具备城市特色和优势的服务业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附加值密集的方向进化升级,形成新的高端产业集聚。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无人导引车(AGV)如精密仪器的齿轮般在堆场间穿梭,高压岸电机器人正为靠泊的万吨巨轮接驳清洁电力,氢能集卡在码头前沿静音穿行,桥吊以62.62自然箱/小时的效率装卸集装箱,这是青岛港第13次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壮丽场景背后,一度隐伏着青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的深层挑战——当港口吞吐量傲视全球时,高端航运金融、国际海事仲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高“含金量”领域有待深度开发。 洞察到这一点的青岛加力高端资源的集聚。如今,在中联自由港湾,青岛航运高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集聚了航运服务、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物流仓储、科技服务等领域百余家企业,未来将打造全球领先的物流航运产业生态圈。 鼓励高端产业集聚,青岛针对打造高能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给予单个载体最高50万元的奖励。 对于站在开放前沿的青岛而言,进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扩容名单,是服务业高端化的全新机遇。 4月18日,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将包含青岛市在内的9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与此同时,商务部还发布了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围绕支持电信服务及相关数字产业开放发展、提高医疗康养领域对外开放和服务保障水平、推进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增强商贸文旅领域创新活力等14方面提出155条试点任务。 这意味着,作为试点地区的青岛,不仅在营商环境改革探索、吸引外资上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还将迎来服务业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更多机遇。 抢抓新机遇的青岛已经在行动。在电信服务及相关数字产业开放发展方面,正在加速建设的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项目,在增强青岛乃至山东的国际通信能力、降低国际通信时延的同时,还将推动与跨境相关的国际信息和数据监管政策的改革,为国际数字产业的聚集和加速发展创造条件。 在打造国际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平台方面,5月28日正式启用的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将发挥青岛在原油、矿产、棉花等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的比较优势,打造集贸易金融、政策创新、产业协同等功能于一体,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能源、大宗商品产业示范新高地。 在发挥青岛产业特色、推动金融改革领域,青岛开发覆盖海洋经济全链条的专业化、定制化产品177款。截至6月末,青岛主要银行机构涉海贷款总额1449.06亿元,较年初同口径增长15.4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海洋保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15.75%,高于辖区财产险保费平均增速。 正如胶州湾的浪潮,每一次奔涌都是对未来的拥抱。青岛的现代服务业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叙事,这绝非时间线上的简单刻度,而是城市产业体系建设突破与未来竞争力重构的关键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